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结合诗歌简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崔郎中赴幕
[唐]温庭筠
一别黔巫似断弦,故交东去更凄然。
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飞二十年。
发迹岂劳天上桂,属词还得幕中莲。
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圆。
[注]这首诗是诗人送崔郎中赴幕府任职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回顾曾经在黔巫之地与崔郎中离别,如今崔郎中东去,两人将再次分别,更觉感伤。 |
B. |
“心游目送”句用虚写表达对友人的牵挂;“雨散云飞”句谓此番别离,又将二十年不得相见。 |
C. |
诗人认为,显达可不必经科举折桂,崔郎中因擅长写文章被聘入幕府,已显示了他的才华。 |
D. |
这首七言律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切情意。 |
(2)如果用“以诗解诗”的方法,以下三句诗哪一句适合解读本诗尾联?请说明理由。
①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③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
B. |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
C. |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
D. |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
B. |
词人着展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
C. |
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
D. |
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
B. |
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
C. |
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
D. |
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
B. |
“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
C. |
“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人城骚扰。 |
D. |
“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
(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
B. |
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
C. |
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
D. |
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
(3)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