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越飞越远的风筝
——观茅威涛主演的《江南好人》
毛时安
近日有幸一睹表演艺术家茅威涛主演的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看着看着,我仿佛看见一只五彩缤纷的风筝,悠然自得地飘飞在中国戏曲晴朗的一碧如洗的蓝天下,醒目、耀眼、美丽,令人遐想联翩。
多年前,茅威涛以越剧《五女拜寿》脱颖而出,后又以一出带着转台重新整理演绎的《西厢记》红极一时。她俊美、儒雅而充满英气的小生扮相,她韵味醇厚的尹派唱腔,一时间风靡了大江南北数以万计的“茅迷”。她其实是完全可以按着“走老路、唱新戏”的路子,顺顺当当地一直唱红下去的。但那不是茅威涛。一股强大的不可遏制的创新冲动,驱使她走上了一条不断挑战艺术的自我底线和可能布满荆棘的艺术创新之路。
被称为新概念越剧的《江南好人》是茅威涛又一次充满风险的艺术尝试和自我挑战。
剧目取材于20世纪最重要剧作家德国布莱希特的代表作《四川好人》。布莱希特的戏剧有强大的思想、思辨的力量。茅威涛所看中的正是《四川好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性变化中的某种具有隐喻意味的潜在的呼应性。人们从沈黛行善做好人遇到的几乎无法逾越的困难:无赖、敲诈、欺骗、暴力,甚至连自己心爱恋人也加入了欺骗的行列,从而不得不借助自己假扮的“表哥”隋达无恶不作的伎俩来支撑自己行善的故事。这出戏对于茅威涛的艺术追求来说,人文依旧,但思想已经转变为思辨,结论已经转变为悖论。诚如戏中唱道:“非彼非我,善恶互变,倚仗恶来保护善。”全剧以一种人性的严肃拷问和对社会的哲理思考,把一大堆二元对立很难找到现成药方的问题留给了观众,去思索去探寻。题材冷峻的内在深刻矛盾形成的思辨性,对习惯于才子佳人的越剧本体和卿卿我我的越剧观众,都是一座极难逾越的峻岩。
对于茅威涛的表演来说,她的挑战来源于她必须在舞台表演的两个极端中进行反复的多重转换:在歌伎沈黛和沈黛女扮男装的表哥隋达之间进行性别转换,在沈黛对情人杨森的浪漫爱情和隋达对杨森的冷峻盘问冷酷算计之间进行情感与理性之间的转换,在善良的天使和邪恶的恶魔之间做出性格的转换。同时因为布莱希特间离美学的戏剧效果,她还必须在置身戏剧情境的“入”和跳出戏剧情境进行客观评述的“出”之间转换。这种转换不是渐变,是无缝连接的瞬间转换。比如她在以女身沈黛表达了对杨森的爱情期待以后,随即又以隋达表哥身份盘问掏出了情人杨森的冷酷无情后,进房内止不住哭泣后,再度以隋达的身份毫无表情地开除杨森。其间性别和情绪的转换,时而柔情似水,时而冷若冰霜。非常高难度地把握了陡转和跳跃极大的表演转换。须知对于一个从学戏开始即以饰演男角为己任,并沉浸在男子的精神世界里,一招一式都具男性化特征的女演员来说,这种再度以旦角身份出现在舞台上,无异于破蛹为蝶。而且仍需不时以女扮男装的男角身份亮相,其表演艺术的难度极大。
全剧在艺术风格上则采用了后现代的“拼贴”、“镶嵌”的手法。说是“新概念越剧”,其实戏中综合了评弹、江南小曲,戏歌、越剧、音乐剧、舞蹈乃至江南滑稽的各种戏剧要素。导演郭小男和舞美黄楷夫的联手,在舞台上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带着点江南文化意味的戏剧空间。所以,我个人是不太赞同“新概念越剧”这个概念的。这个概念,既有违于越剧本体,也无法概括《江南好人》的追求和特色。从风格上讲,也是十足摩登的江南style。倘如我们一定要定出一个戏曲类别来,不妨也可称之为茅威涛戏曲创新的新品种:江南剧。越剧创新到《江南好人》,在我看来,已不是一般意义上越剧剧种的创新和改良了,而是一次带着脱胎换骨动静的戏曲“革命”了。
画家吴冠中先生提到艺术创新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大意是风筝不断线,创新是风筝,传统是线绳。当我们看着茅威涛戏曲创新的风筝越飞越远,越飞越高,担心她什么时候成了断线风筝的时候,这一段唱腔,仅仅就这一段唱腔就表明,她,是一个只越飞越远,但还没有断了线的美丽风筝。            
(选自《文汇报》2013年4月17日,有删节)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文章开头写观赏茅威涛主演的越剧《江南好人》“仿佛看见一只五彩缤纷的风筝”,开篇点题,毫不拖泥带水,突显了茅威涛表演的美丽多姿。
B.作者从茅威涛多年前主演的《五女拜寿》写起,是为了表现茅威涛不愿意“走老路、唱新戏”,而是勇敢地挑战自我底线,大胆创新。
C.《江南好人》被称作“新概念越剧”是相对于才子佳人的越剧本体和卿卿我我的越剧观众而言的。
D.茅威涛表演艺术的难度极大:她从学戏开始即以饰演男角为己任,而在《江南好人》剧中再度以旦角身份出现在舞台上,而且仍需不时以女扮男装的男角身份亮相。

E.作者是不太赞同“新概念越剧”的。认为它既有违于越剧本体,也无法概括《江南好人》的追求和特色。
茅威涛在《江南好人》剧中表演的挑战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作者为什么认为《江南好人》“从风格上讲,也是十足摩登的江南style”,或者称作“江南剧”?请简要分析。
文章末段作者借用画家吴冠中先生关于艺术创新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含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境与象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12.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C.“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D.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E.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13.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15.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叶朗
现在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国际上出现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世界上的民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同伴)程颐说:“人与天地一物也。”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这样的话很多。这些话都是说,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和这种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又说:“观天地生物气象。”周敦颐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这种体验给他一种快乐。程颢养鱼,时时观之,说:“欲观万物自得意。”他又有诗描述自己的快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他体验到人与万物的“生意”,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浑然与物同体”,得到一种快乐。这是“仁者”的“乐”。
这种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态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
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画家多长寿,原因就在他们“眼前无非生机”。宋代董迪在《广川画跋》中强调画家赋形出象必须“发于生意,得之自然”。清代王概的《画鱼诀》说:“画鱼须活泼,得其游泳像。”“悠然羡其乐,与人同意况。”中国画家从来不画死鱼、死鸟,中国画家画的花、鸟、虫、鱼,都是活泼泼的,生意盎然的。中国画家的花鸟虫鱼的意象世界,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贯穿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的美,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聊斋志异》的诗意,就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诗意。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花草树木、乌兽虫鱼都幻化成美丽的少女,并与人产生爱情。蒲松龄创造的这些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相关。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美”,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内容,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样也有这种体现当今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把它们发掘出来,加以新的阐释,并把它们放在显眼的位置,使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和交流,这将大大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的沟通和互相认同,大大有助于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的格局,对于实现人类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选自《新华月报》2008年第l期(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充分体现了生态整体主义的观念。
B.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中国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已经成为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
C.作者认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创造的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与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美”是一致的。
D.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反映人类生态意识的内容,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样也有这种体现当今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
E.“中国画家画的花、鸟、虫、鱼,都是活泼泼的,生意盎然的”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画家的审美意识与西方画家有明显的区别。
1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范畴的一项是(3分)
A.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B.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
C.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D.悠然羡其乐,与人同意况
14.请简要说明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出现的背景以及发掘、阐释、传播和交流类似内容的现实意义。(4分)
15.综观全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有哪些具体内涵?请分点概括。(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要善于应对美国霸权
王逸舟
一位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分析:“中国与美国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稳定的中美双边关系可以使北京信心十足地认为国际环境是和平的,可以安全地集中精力发展对中国崛起具有关键影响的国内经济;其次,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美国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市场,是中国资本、技术和管理技巧的来源;再者,美国对中国和台湾地区的政策,明显对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目标的前景具有直接影响。因而,一个令人满意的大战略必须能给中国提供一个满意的方法处理好与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对于中国而言,准确定位美国霸权的后果并依此处理好中美关系,事关中国对外关系和国际战略的全局。
如何看待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霸权因素和王道成分,更广义地讲,如何看待美国主导的当今国际体系的不公正性和合理之处,便是中国外交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一个大难题。外交不是虚幻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是百姓情绪、利益及要求的制度化体现。
美国作为一个“世界警察”,承担了其他国家无法承担的很多事务,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和机会,把很多麻烦自觉不自觉地揽到身上。这给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后发国家“搭便车”的机会,这些自然是后者乐意见到的。但美国又自恃实力超群,总是蛮横干涉他国内政、拒绝听取他人的解释和建议,给别的国家造成数不清的、无穷尽的麻烦与危险,引起了广泛的忌恨与不满。几乎所有与美国有关系的国家,都感到同这个霸权国家处理好关系的不易,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与美国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方面的紧张局面及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最困难的,主要还不在于国内外交、经贸、金融与军事各部门间看法做法的统筹,也不是外交部门本身的一些难题,如处理好台湾问题等涉我内政事务的对美交往、处理好全球范围内中美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博弈间的复杂对冲,而是恰如其分地判断美国霸权体制的根本性质、复杂构成和多重后果。根本上讲,判定对美政策,主要困难不是功能性的、操作部门的或谈判层面的,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国国内以三权分立为代表的政治体制的优劣长短,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国新自由主义制度霸权的影响大小,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元和美国经济的盛衰周期,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国行政当局、国会等看上去最关键的决策机构与美国矛盾而多元的社会政治体系之间的复杂联系等等更深层次、更不好定义的东西。诸如此类的难题,表面上看是对超级大国美国的不同侧面的分析研究,实质上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综合探索,是对当今世界所处时代之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另类表述或概括。这中间,尽管有强烈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贸和安全利益的要求,我们的研究者可能包含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但研究工作本身容不得感情用事、偏离理性和客观事实。
“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最重要的就是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良性塑造,是21世纪前半叶唯一超级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非零和关系的最终确立,当然,也是中国自己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以新的风范大国和世界强者方式再造及发挥影响的历史过程。这里面绝非不包含失败的可能,不包含曲折的行进路线。假使中美不幸全面对抗甚至走向战争冲突,过去30年在中国人那里广泛传播、心理上普遍接受的“时代性质”、“时代主题”等等东西,也许就到了根本改变的时刻。
(节选自王逸舟《中国外交的思考与前瞻》)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需要和平的国家环境,需要美国的市场、资本和技术,在台湾问题上需要得到美国的配合和支持。
B.美国所主导的国际体系是复杂的,是一个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共存的矛盾体系。
C.文章第三节作者为“世界警察”加引号,意在对美国人将很多麻烦事情揽到身上表示讽刺。
D.正确判断美国霸权体制的性质、复杂构成和多重后果是应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关键。
E.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研究者的立场和研究工作本身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F.最后一节中“非零和关系”一词在句中的含义可能是指一种“对抗的、不公平的国家关系”。
13.下列不属于造成中国处理中美关系难度很大的原因的一项是
A.美国的对外政策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不公正的霸道因素,也有合理的王道成分。
B.美国一方面给了中国等国家“搭便车”的机会,另一方面又给别的国家造成了许多麻烦。
C.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D.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良性塑造,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重要内容。
14.请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的理解。
15.请仔细研读第四段,写出这一段的行文思路,并从中归纳出议论文段落的一种基本写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沉重是自找的。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散文》2008年第3期)
14、结合全文,说说“庄子的翅膀”的具体含义。
答:
15、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沉重”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16、“沉重是自找的”结合原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

17、作者在结尾说“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观点的?而对生活带来的“沉重”,你会如何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14、结合全文,说说“庄子的翅膀”的具体含义。
15、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沉重”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6、“沉重是自找的”结合原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17、作者在结尾说“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观点的?而对生活带来的“沉重”,你会如何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小题。
谈礼
梁实秋
礼不是一件可怕的东西,不会“吃人”。礼只是人的行为的规范。人人如果都自由行动,社会上的秩序必然要大乱,法律是维持秩序的一套方法,但是关于法律的力量不及的地方,为了使人能更像一个人,使人的生活更像是人的生活,礼便应运而生。礼是一套法则,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内,亦可能有世代沿袭的成分在内,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约定俗成的性质,行之既久,便成为大家公认共守的一套规则。一套礼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是随时在变,不过可能变得很慢,可能赶不上时代变迁得那样快,因此至少在形式上可能有一部分变成不合时宜的东西。礼,除非是太不合理,总是比没有的好,这道理有一点像“坏政府胜于无政府”。有些人以为礼是陈腐有害的东西,这看法是不对的。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一向是重礼法的。见于书本的古代的祭礼丧礼婚礼士相见礼等等,那是一套,事实上社会上流行的又是一套,现行的一套即是古礼之逐渐的各别的修正,虽然各地的情形不同,大礼上尚有规模存在,等到中西文化接触之后便比较有紊乱的现象了。紊乱尽管紊乱,礼还是有的,制礼定乐之事也许不是当前之急务,事实上吾人之生活中未曾一日无礼活动。问题是我们是否认真地严肃的遵循着礼。孔门哲学以“克己复礼”为做人的大道理。意即为吾人行事应处处约束自己使合于礼的规范。怎样才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是值得我们随时思考警惕的。
读书人应该知道礼,但是有些人偏不讲礼,即所谓名士。六朝时这种名士最多,《世说新语》载阮籍的一句话最有趣,“礼岂为我辈设也?”好像礼是专为俗人而设。又载这样的一段故事:
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唁毕,便去。或问裴曰:“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
人叹为两得其中。
没有阮籍之才的人,还是以仪轨自居为宜。像阮步兵之流可以欣赏,不可以模仿。
中西礼节不同。大部分在基本原则上并无二致,小部分因各有传统亦不必强同。以中国人而用西方的礼,有时候觉得颇不合适,如必欲行西方之礼则应知其全部底蕴,不可徒效其皮毛而乱加使用。例如,握手乃西方之礼,但后生小子在长辈面前不可遽然伸手,因为长幼尊卑之序终不可废,中西一理。再例如,祭祖先是我们家庭传统所不可或缺的礼,其间绝无迷信或偶像崇拜之可言,只是表示“慎终追远”的意思,亦合于我国所谓之孝道,虽然是西礼之所无,然义不可废。我个人觉得,凡是我国之传统,无论其具有何种意义,苟非荒谬残酷,均应不轻予废置。再例如,电话礼貌,在西方甚为重视,访客之礼,探病之礼,均有不成文之法则,吾人亦均应妥为仿行,不可忽视。
礼是形式,但形式背后有重大的意义。
注:[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14.为什么说像阮步兵之流可以欣赏,不可以模仿?
15.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为什么说“礼是形式,但形式背后有重大的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