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痛换来欢乐。”
④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歌德便掐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我觉很好玩地看看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他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⑤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示出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后,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开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写了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⑦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本文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用比喻修辞形象的告诉我们贝多芬战胜苦难并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程,第三段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
B.贝多芬之所以训斥歌德一通,是因为他认为歌德就像君王们和亲王们一样,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
C.贝多芬拒绝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请求,是因为贝多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对公爵向入侵者阿谀奉承的行径感到愤怒。 |
D.“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特个性的肯定。 |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贝多芬形象。结合文本,概括贝多芬的“高贵的灵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第四段有两处引用了贝多芬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说是活脱相似。 |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
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
D.在广泛的意义上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
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也认可这一观点。 |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风格、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性的山水
刘醒龙
夏天带给一个人的最大变化是性情。有冷雨也好,没有冷雨也好,只要是夏天,谁敢说自己的情绪仍旧一如秋天的浪漫、春天的激荡!只有山水如是。在山水面前,人的夏季,如同穿过空谷的清风,用不着躁动的喧嚣,也用不着迷惘的萎顿。峰峦上厚厚的绿,是一种难得的沉思,激流中湍湍的清,则是一番久违的行动。正是因为这样的夏季,它让我由衷的想到,假如没有那个独立于人类许多行为遗憾之外而继续着自然意义的九畹溪,人性的范畴,或许就要缺少一些季节。
已经发生的记忆里,长江三峡是不会不存在的。几年前,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经历里,我曾多次出入于此。这样的写作,总会让我理解许多文字以外的存在和不存在。譬如那座将只存在于历史与记忆中的三峡,除了那多多少少的传说还能让我们闭目徜徉,扪心向往,所有正在使人亲眼目睹、亲临其境的风景,早已成了人与自然共同拥有的一份无奈。在历史中读三峡,是何等伟大,何等雄奇!曾经的水是无羁的,曾经的江是魔幻的,曾经的峭壁敢于蔽日问天,曾经的男女惯于驾风戏浪。真正的三峡是有生命的。只有当我们察觉到这一点时,这种自然风采中的俊杰,才会通过一个个心灵通向永恒。只可惜,昔日一次次咬断船桅的活生生的浪头,在现代化的高坝面前无可救药地变得平淡无奇。只可惜,昔日一场场考验男性胆略女性意志的水道,在迈向平庸的舒适里心甘情愿地消沉了自我。空荡的水天上,只有去那遥远得早已看不见摸不着的境界里,才能聆听浩浩荡荡的桡夫们的歌唱。繁茂的世界里,任我们如何深情地搂抱那如椽的纤夫石,也无法感受到所有滩姐都曾留下过的怀抱的温暖。
宽厚的过去文化,孕育了幼小的现在文明。渴望成长食欲过盛的现代文明,反过来鲸吞掉作为母体的过去文化。历史的老人啊,为什么总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教导青春年少的时代哩!
一直以来,我用我的写作表达着对失去过去文化的三峡的深深的痛惜。并试图提醒人们,眼际里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三峡,在人性的天平上,是深受怀疑的。不管有没有人附和,我都要坚持。这是一种人文操守,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文责任,哪怕它何等的不合时宜!我的多年的情绪,直到那条出入在西陵峡时,名叫九畹溪的河流的被发现,才得以平缓。平心而论,紧挨着西陵峡的这条河流,能够完好如初地保留至今就是奇迹。这样的奇迹出现在时时刻刻都有人文的和非人文的景观灭绝的今天,本身就能获得不可磨灭的意义。三十六里长的一涧有情之水,用那三十二滩急速的飞泻,张扬着仿佛已在山水间绝迹的豪迈。还有三十二潭满满的温柔。很显然,如此盈盈荡荡,早已不是一条溪流与生俱来的,那所有的承载更多是从不远处大壑大水中移情而来。人文情深,天地当会浓缩。若思三峡,当来九畹。乘一瀑清泉,飞流直下,耳畔里时时飘来古韵民歌,还有哪里找寻得到?这样的时刻,沉浸其中的人性,才是最有幸的。直接地,赤裸地,狂放地,在自然界最有魅力的一侧面前,作为人,除此还能做什么哩!虽然有些小巧,虽然有些玲珑,对于早已习惯今日生活的人,怀着对三峡的情思,享受着九畹的仅有,除了感官的满足,还应该不能忘记:这一切全是我们的幸运!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A.文学是对人性的表达。自然也蕴含着人性,自然界比人类似乎更富有人性,它往往是直接的,赤裸的,狂放的。 |
B.作者觉得在山水面前,有厚厚的绿、湍湍的清,性情会发生变化,用不着躁动和迷惘。 |
C.作者将记忆中的三峡和现实中的三峡对比,深感人类面对自然的无奈和矛盾。 |
D.本文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的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
E.标题“人性的山水”,文中却大量笔墨写水而无暇于山,作者选材详略得当,取舍有度。作者为什么说,看到“九畹溪”是“我们的幸运”?
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渴望成长食欲过盛的现代文明,反过来鲸吞掉作为母体的过去文化。”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东亚价值观内涵发展现代意义
沈 林
①东亚地区的文化历史包括儒教、佛教、伊斯兰教等,长期以来儒教学说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儒教学说发展成为东亚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②东亚价值观是东亚地区的居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价值理念、价值理想、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其主要特色是注重和谐,这种特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进了东亚价值观的重建,启发了全球的普遍价值追求。经过历史的沉淀,东亚文化丰富多样,既有以政治和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价值观,也有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为主要思想的道家价值观,还有一切皆空、人生皆苦的佛教价值观等。
③虽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价值观对东亚各国人民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使人们在认识、判断和接受外来文化和事物时以此为标准,可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西方文化的入侵,东亚价值观逐渐被弱化,其生存和发展也面临挑战,这主要是因为东亚价值观自身出现了问题。
④在东亚各国巨大的社会变化中出现的一些“反传统”的做法降低了东亚价值观的影响力。例如,日本一直坚持“脱亚”,我国在文革时期对“孔孟之道”进行批判。在这样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我国和日本的思想和文化出现了很大差距,东亚各国之间也因此出现了差异。虽然我国和日本都曾认为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相通,有了一定的亲切感,可是也因此产生了很多文化误解的现象,给两个民族之间进行深刻理解和深入沟通产生了阻碍作用。
⑤因为东亚价值观在各国之间缺乏认同感和整体感,所以需要对东亚价值观进行多元整合,形成认同感强的价值体系,也就是将各国价值的特色性和同一性进行融合,以促进东亚认同和东亚意识的发展。文化整合就是使不同的文化进行相互的吸收和融合,并且逐渐形成一体,这不是几种文化的叠加,而是将文化放在一起,然后再次选择,选择的过程就是对不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产生新的文化体系。价值整合是文化整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相同的价值观以后,相互之间才能理解。所以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就是地区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⑥当今世界的文化多元化发展,东亚价值观由于其独有的特点在历史发展中也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和作用。在历史上,东亚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曾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东亚更需要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当今社会是科技的社会,东亚价值观更能适应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发展的需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自《人民论坛》2014年第1期,有删改)与“东亚价值观”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教文化圈覆盖了整个东亚,由此逐渐形成的文化和价值对本地区的人们产生了深刻影响。 |
B.东亚价值观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体系,主要特色是注重和谐,它的重建加快了全球一体化脚步。 |
C.东亚价值观对东亚各国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目前其自身出现问题,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 |
D.东亚认同与东亚意识的发展,需将东亚各国价值的特色性和同一性整合,形成独立价值体系。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介绍了东亚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基本特征,基本特征首先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次是具有更新性。 |
B.③④段介绍了东亚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来源于内外力的作用,“反传统”的做法降低了影响力。 |
C.⑤段介绍东亚价值观的发展对策,需对东亚价值观进行多元整合,以至于东亚各国缺乏了认同感和整体感。 |
D.⑥段介绍东亚价值观的现代意义,文化在东亚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东亚价值观也应该与时俱进。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亚文化吸收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呈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价值观并存的丰富多彩的格局。 |
B.中国和日本产生了很多文化误解,影响两个民族之间进行深刻理解和深入沟通,源于两国经济差距。 |
C.文化整合不是几种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体系。 |
D.东亚价值观在历史发展中曾经发挥一定的功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进行转变,适应发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其人生炫美的赞颂和平寂的哀伤。 |
B.“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是对弘一书法风格的精准评价,意思是他的书法创作,清逸的线条泯灭了锋芒,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
C.弘一晚年的出家既是赵朴初所说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更是为了传经授禅,普度众生。 |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
E.文章题目是“一钵了却谁的浮生”,结尾又说“一钵了却他的浮生” 一问一答,首尾照应。其中“一钵”指佛门清净清贫的生活,“浮生”指世俗生活,旨在告诉人们是佛门的生活使弘一舍弃了尘世的一切牵挂,使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2)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
(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其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人生选择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倒插门赵新
老汉的名字很特别,叫凑合。
女人去世后,凑合老汉就跟着大儿子立春一起生活。凑合老汉原本打算单打独斗,自炊自食,这样可以自己做主,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可是他不会做饭,他一做饭就心里发慌,手忙脚乱,那饭一顿生,一顿熟,一顿硬,一顿软;有时候忘了添水,把锅烧得通红;有时候吃不出味道,原来忘了搁油搁盐。所以万般无奈,还是跟了立春过。
这天早晨,立春把一碗饺子递到凑合手里。那饺子一闻就香,凑合也饿了,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兴致勃勃。
立春问道:爹,好吃?
凑合说:傻小子,饺子还不好吃?常言说饺子香糖瓜甜,江米粽子粘又粘……
立春笑了:好吃就好。好吃我们还给你包。爹,我问你一句话,咱们村选举村长的事情你听说了没有?
凑合点了点头。凑合觉得村长的事情离自己很远,大家选上谁算谁,选上谁都好,自己
保证听从使唤。
立春却很认真:爹,咱说好了,选举那天你投我一票!
凑合的手猛地一抖,两只筷子“啪啦”一声落到了地上。凑合心里想,我的儿啊,就是讨吃的二狗能当村长,你立春也不能当村长,你做人太自私,有什么好处光往自己怀里搂,名声也不好……凑合捡起地上的筷子说:小子,这当村长有什么好处呀,光开会,光动嘴皮子,光费脑筋,我看还是不当好!
立春往他跟前凑了凑:爹,你知道什么,当村长当然有好处,有了权什么都有,这么大的村子这么多的人,咱说了算数!
凑合说:可是村长得担责任呀,你有那个本事么?
立春说:什么责任不责任,当上我就有本事了。爹,你必须投我一票,谁叫你是我爹哩!凑合再也吃不下去了。
村野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阳光灿烂。凑合拿了锄头走到麦田里时,二小子立秋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把老汉拉到田埂上坐下,挨着他的肩膀说:爹,我有几句心里话,想和爹说一说。
凑合点了一袋烟,让立秋把话说下去。
立秋开门见山:我看爹过得凄惶孤单,想给爹找个白天做饭、夜里做伴儿的人。
凑合的心猛地动了一下。
立秋说:爹跟着我哥吃饭,寄人篱下,可不是长法。我嫂子那人阴阳怪气,指桑骂槐,指鸡说狗,爹还得看她的脸色,心里憋屈不憋屈?
凑合悄悄地叹息一声,低了头去看地上的蚂蚁。
立秋说:爹,我老丈母娘今年才五十六岁,听说她愿意再往前走一步,找个老实厚道通情达理的庄稼人,我看你就很合适。
凑合激动了,那老太太他见过多次,长得白白胖胖清清爽爽,心眼儿好得光想别人不想自己。有她做伴儿当然好,可是人家愿意不愿意?
立秋说:爹要同意我就去她家里一趟,听听她的口气。估计希望很大,她在我们跟前老是夸奖你,说你人性好身体好,是个吃苦耐劳靠得住的人儿。
凑合激动得坐不住了,立起身来红着脸问:小子,你哪一天去?
立秋很沉着:不着急,我准备咱们村选举以后再去。爹,这次选村长,你可要投我一票。凑合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立秋:爹,听说我哥也想当村长,你千万不能选他,他在村里名声很臭!
立秋走了。看着那个背影,凑合心里很不是滋味。
凑合想,亏你说得出口,我给你投票,你给我说媒,拿着选举做交易,这是什么手段?这是什么品质?
凑合又想,要不我就投他一票,助他一臂之力?这样两全其美,花好月圆,他也高兴,我也欢喜。
凑合又想,不行不行,立秋当村长绝对不行,立秋特别好喝酒,而且一喝就醉,喝醉了张牙舞爪很张狂,舞棍弄棒很吓人,只怕闹出大乱子!
晌午回家吃饭时立春问他:爹,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立秋都和你说了一些什么呀,你们两个嘀嘀咕咕好半天?
立春很不满意地说:爹,你在我们家吃饭呢,你不能胳膊肘子往外扭,你不能选他而不选我,记住啦?
凑合说:记住啦,记好啦,记牢靠啦!
选举那天会场里没有凑合。有人给凑合请假说,别等他啦,他看望立秋的丈母娘去啦,可能要在那里住几天。有人马上笑了,插嘴说:哟,孤男寡女,他这不是倒插门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中老汉名为“凑合”,有深层含义。这个名字暗示了老汉不善料理自己生活的特点,同时反衬了他在是非问题上决不凑合的性格。 |
B.小说题目是“倒插门”,但全文主要情节与“倒插门”没有关系,这并非失误,而是作者故意为之,他是要借这样奇异的题目吸引读者; |
C.“悄悄地叹息一声,低了头去看地上的蚂蚁”,这一细节表明立秋说中了老汉的心事,暗示了凑合老汉跟着儿子立春过生活的不如意。 |
D.小说写立秋出场,是“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忽然”说明他的出现令凑合老汉感到意外,“闪”字则写出了立秋动作的敏捷。 |
E.小说人物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凑合老汉说的“记住啦,记好啦,记牢靠啦!”一连三个“记”突出了老汉答应为儿子投票时认真的心态。
(2)小说中凑合老汉的形象有哪些显著特点?请简要分析。
(3)凑合老汉在听了两个儿子的游说之后,反应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4)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请简述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