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标 错 的 价 签
(美国)洛林•格雷格尔
①一天,我和老伴路过一家体育用品商店,里面人头攒动,叫卖声不绝于耳。店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停业,甩卖!”
②我想进去看看,但性格倔强的老伴坏脾气又发作了:“有什么好看的,卖的肯定是些没用的破烂玩意儿,好东西为什么要甩卖?”
③“这可是一家体育用品商店,”我试图说服他,“没准儿有你想要的渔具什么的。家里挂了那么多年的那张独木舟照片也该换换了,说不定里面就有呢。”
④“你怎么这样说?”他怒目圆睁,“那可是我做梦都想要的独木舟,只要我一攒够6000美元,我就立马到厂家定做一条。”
⑤“我过去看看热闹,什么也不买。你到对面的咖啡馆去坐坐,半小时后我去找你。”说着,我快步走进商店。商店的走廊上堆满了各种体育用品,我在拥挤的商店里走来走去,看看这,看看那。突然,我看到商店的后面摆着一个银光闪闪的独木舟,上面还放着短桨、救生衣和各种渔具。
⑥我向前快走了几步,想看个究竟。是的,和我丈夫喜欢的独木舟一模一样,这可是他朝思暮想的独木舟呀!我心跳得厉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独木舟上挂着两个价签,打印的价签上标着“厂家建议零 售价6750美元”。在它旁边还有一个手写的价签:“亏本处理,750美元!”“天呀,不会弄错了吧,一定是弄错了。”
⑦我找到一个正帮顾客挑选商品的售货员,他的胸卡上写着:“你好,我是马修。”我使劲挤到他面前,抓住他的衣袖迫不及待地问:“马修,告诉我那个独木舟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只卖750美元?”
⑧“它哪儿都没坏,还是新的呢。我们要关闭这个商店,所以要打折出售。我想这个价格还包括上面放置的救生衣、短桨和一套钓鱼用具。你等一下,我去看看。”
⑨几分钟后,马修回来对我说:“夫人,十分抱歉,我们把价格标错了,独木舟及其配套用具加在一起,折价后应该卖4750美元。我刚才问了我爸爸,他负责处理商店里的商品,他说要是按正常价格来买的话,整套装备值8000美元。”
⑩我强忍着泪水对他说:“噢!当然值这么多钱了,标价750美元确实有点让人不敢相信。不过,我老伴多年来一直梦想着能买一条这样的独木舟。当我看到价签时,我想我老伴的梦想快实现了。他到星期五就62岁了,由于身体原因,他退休有点早。你知道,仅凭一点退休金,生活不会很宽裕。不过我老伴的性格很坚强,好几年了,他坚持每星期节省10美元,为的就是买一条这样的独木舟。他总说他渴望能驾着自己的独木舟去钓鱼。唉,这真是个傻老头的白日梦!什么时候才能攒够这么多钱呢?!”说着说着我的声音都有点哽咽了,我赶快转身向店外走去。
⑪在我就要走出店门时,马修追上我,说:“夫人,你能拿出750美元、外加25美元的运费和几十美元的税费吗?”
⑫“当然能,这些钱我还是有的。”我连忙回答。这是我几年的积蓄,本来想用这钱给自己做白内障手术的。
⑬“那就好,星期五上午10点你让你丈夫来,到时我和爸爸把这个独木舟安装好交给他。我们还会给他准备一份生日礼物呢。”
⑭我差点哭出声来,签支票时,激动得手直抖。我把支票递给马修,我发现他也在哽咽。“夫人,我想有些事还是告诉你吧。这个商店是我爷爷开的,他辛辛苦苦经营了30多年。爷爷一直想早点退休,他说他想过一段轻松的晚年时光,驾着独木舟去钓鱼。他去年向厂家定做了这条独木舟,可是他还没来得及用就……”马修哽咽得更厉害了,“我爷爷上个星期突然去世了,他刚刚68岁。我想,如果爷爷知道你丈夫将得到他这条心爱的独木舟的话,他会感到很欣慰的,我爸爸也这样想。你能向我保证你丈夫会爱惜这条独木舟并充分利用它吗?”
⑮我递给马修一张面巾纸,让他擦眼泪,“我向你保证。”说完,我便冲出了店门,跑向咖啡馆去找老伴了。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一天,“我”和老伴路过一家“停业、甩卖!”的体育用品商店,“我”本想“过去看看热闹,什么也不买”,没想到在商店后面发现了银光闪闪的独木舟。
B.写一条新的独木舟折价后标价750美元,引得“我”“心跳不已”,是为了形成行文的波澜,为后文写马修的爱心张本。
C.文章第⑩段叙述“ 我”的老伴到星期五就62岁了,这个年龄与马修去世的爷爷相差无几,所以引起马修的怜悯,将独木舟低价卖给了他们。
D.本文通过曲折的情节记叙了一个与独木舟有关的感人故事,巧妙地传达了情感,旨在表达马修对去世爷爷的怀念之情。

E.本文从题材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平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目的是引导人们做一个充满爱心、关爱他人的高尚的人。
马修和他的父亲为人处事有什么特别?请简要分析。
小说以“一条独木舟”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是如何围绕着线索展开情节的。
小说的题目是“标错的价签”,但主要内容却是围绕独木舟展开的,如果以“标价750美元的独木舟”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一 棵 柳 杉筱敏
①一滴雨落下来,它噙住了,长久以来都没有过雨了。这是一株孤立木,在石灰岩地带,一棵柳杉。它张开细小的叶,那螺旋状闭合许久的叶,此时正螺旋状地悄然张开。雨滴旋进去,把叶充满,而后从叶尖垂下,形成水钻,
②一夜的雨。听着冷雨,听着深冬,听着旷世的荒寒。草木都沉默了,巢里的山雀也沉默着,石灰岩用沉默抵御着雨弹的射击。听着深重的夜空,听着自己的吮吸和吸入体内的震颤,雨浇透了枝叶的伞盖,随着树身的裂纹流淌,后来便如瀑而下,脱落的干皮和新鲜的伤口都裹挟在水柱之中。它直望着天空,而那里黑沉沉的,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天光仿佛浮起来一下,又沉下去,就像它本来不该抱有的幻想。然而活着怎么能够不抱幻想。浓黑终究还是在它的张望中浅了,山的轮廓昏蒙地现出来。它知道太阳应该在哪边出来,但太阳没有来,还是雨。山风打着响鞭,抽着雨,也抽着山间的一切。柳杉听到枝条一阵瑟缩,而后是一阵乱纷纷脆响,它看到自己纷披着白了,苍老的斑白,它知道那是凝冰。
③现在落下来的不再是雨了。但也不是雪。那被叫做冻雨还是湿雪的重物从四面八方打来,日里夜里不断地打来,挣扎着的枝条很快就僵硬了。
④许多冰挂在柳杉的枝条下面长出来,如水嫩的垂柳,它们长得比春天快多了,倏忽就成缕成挂,迅速地粗壮更迅速地延长,仿佛这株孤立木凭空繁衍出一片倒挂的森林。栖在它伞盖里面的雀子逃走了,只留下巢与它结实地缠裹在一起。而它不能逃,它只有根而没有翼。它努力过,把它的籽实长成带有窄翼的果子,但籽实也没来得及逃,现在都变成长翼的冰雕,与母树囚禁在一起。日和夜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柳杉已经感觉不到空气了,它完全不能呼吸。
⑤所有的生命都停顿了。
⑥漫山遍野只剩下了冰。柳杉认不出自己了,它的胸径全在冰里面,严严实实成了冰柱,树冠不断地增高着增厚着,成了冰塔。它知道自己活着是要承受重量的,但从不知道是这样巨大的重量。是的,它知道生命总要经受严冬,但不知道世上竟有这般残酷的严冬。
⑦入夜之时雨雪竟然停了。一颗星在天的顶端迟疑着生成。极厚极致密的漆黑中的一个针孔,像是通往别一世界的隧洞。
⑧天边刚一吐白,大阳就升起来了。原来世界上还有大阳,而且还会升起。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冰灾洗劫过后的世界,满目是浩茫的白,森冷的白,没有星点生命的颜色,极地般清洁,肃静。
⑨柳杉看见自己站立的地方,有一座硕大无比的水晶。那静物大耀眼了,太华丽了,也就是说太美了。所谓的晶莹剔透,所谓的玉树琼枝,这些只在辞藻中存在的东西,它今天都算是看见了。它历经苦难,绝不能容忍苦难演变为饰物。它抵御许久,才明白那物事是它自己。泪水落下来,每一滴泪水在它已经不认识的枝上悬成钻形,那是它的叶片原初的样子。
⑩柳杉发出了它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嘶鸣,响声如雷暴一样,那是来自地心的雷暴,它从体内崩裂,炸开。树干轰鸣着飞起来,根部尖啸着撕碎,通直的木质和那些没有被涂改过的年轮都摊开在阳光下了,面目全非的枝条带着坚硬的冰凌四散而去,一片叮叮当当的脆响,据说那是银铃之声。
⑾它爱这片土地吗?也许,但现在它已经不知道了。
⑿它的一截断枝飞往山下的时候,看见一只雀子,正是在它的枝上做巢的雀子。它冻在一块瓷实的冰砖里面,双翼向两边张开,在逃,却到底没能逃出去。
(选自新浪网筱敏博客,有删改)
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柳杉生存的环境特征。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极厚极致密的漆黑中的一个针孔,像是通往别一世界的隧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历经苦难,绝不能容忍苦难演变为饰物。
答:
“原来世界上还有太阳,而且还会升起”一句用了什么语气?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怎样理解无翅的柳杉爆裂之后最终“飞起来”“四散而去”,而有翼的雀子却“冻在一块瓷实的冰砖里面”“没能逃出去”这样一个结尾?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试题。
白河
彭学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白河就躺在这大山深谷,流淌在这一方天地里。天很高,水很宽,转了弯儿时,只看到两岸夹击的山和山上顶着的一线蓝天了。远看,稠稠粥粥、波澜不惊;近观,推推涌涌、呼呼啸啸。白脊背的鱼从水中蹦跃而起,红翅膀的鸟从天空射将而下,把一河的阳光拨弄得一圈圈的,如旋如涡,如一张看不到字词却隐蔽着好歌好曲的密纹唱片。弥足珍贵的阳光,亦一圈一圈地随水荡开,长出环,长出刺,长出剑,长出细碎的鱼鳞片、金钱眼,射向天空。晃动在河心的南方水乡最为常见的乌篷船,不由使人想起摇篮摇窝,想起母亲嘴边流给孩子们的那首歌。现在,这首歌正蹲在船头,泊在水里,于一个土家女子的手里拍唱,在一个孩子的梦里入睡。那摇橹的汉子,似乎有使不完的劲,烂漫的笑容随他在这船上永居。
两岸的青山,青山的石壁,石壁的丛林,丛林的藤蔓芳草,都齐刷刷地、无一例外地倒插在水里。鱼虾在水里,我们看得见。云天在水里,我们看得见。树梢上伏着的那只鸟,我们看得见。小草上栖着的那只青蛙,我们看得见。就连一根纤纤细草被风吹动时,那摇曳的微风,我们也看得见。这么幽深的水啊!竟能如此清澄、透明、一尘不染,不能不叹为观止。在这清纯真切的水里,我们除了一种超然的享受外,五脏与六腑、心事与灵魂,全都洗得清亮清亮、空明澄寂,一派纯净与爽朗。
抬眼望去,山,高峻连绵,青黝黝,绿蒙蒙,满是森林和植被。光溜溜的石壁上,不时有一棵或一丛的杂木倒挂着,裸露的根系,粗壮而顽强地箍紧石壁,扎进石缝,迎战着河流和自然。杂草自不用说,藤蔓亦结满了嫩嫩的绿叶、紫叶,从石壁的顶端沿山沿河地披挂下来,如瀑如帘,装扮着季节。当石壁一截截一尺尺地笔立上去又笔立下来时,就是万仞悬崖了。
于河于山,悬崖永远是一个棱角分明、孤傲倔强的伟男子,尽管风剥离它、雨侵蚀它,尽管岁月变成冷峻的褐色、白色、黑色、灰色折磨它,它依然峥峥嵘嵘,顶天立地。但于生命,它却不是胜利者和自豪者,我看到生命的植物(比如树、草)在上面顽强生长着,也看到鲜花在上面芬芳地开放。杜鹃花、鸽子花、山荷花、金银花及一些其他的无名鲜花,全都在上面星星点点地生长。令我骄傲的是,我们民族与祖先的智慧与勇敢也生长在这陡峭的万丈悬崖上。
沿了白河,常见一个两个的樵夫,从崖底攀沿上去,采药挖药,虽然没有樵歌,但却有山鹰的翅膀形象。尽管常常有人因此摔下悬崖,葬身鱼腹,但却依然有人一代一代地干下去、斗下去、生存下去。(本文有删节)
请分析文中加点的词“长出”的含义和作用。
答:
请分析文中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答:
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看得见”“水里”的“鱼虾”“云天”“树梢上伏着的那只鸟”?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答:
文章最后一段所描写的樵夫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分析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3)分析本文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的句式特点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
汪曾祺
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的蒌字,我小时候不知怎么写,后来偶然看了一本什么书,才知道这个字音“吕”。但我查了几本字典,“蒌”都音“楼”,我有点恍惚了。“楼”“吕”一声之转。许多从“娄”的字都读“吕”,如“屡”“缕”“褛”……这本来无所谓,读“楼”读“吕”,关系不大。但字典上都说蒌蒿是蒿之一种,即白蒿,我却有点不以为然了。我小说里写的蒌蒿和蒿其实不相干。读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蒌蒿生于水边,与芦芽为伴,分明是我的家乡人所吃的蒌蒿,非白蒿。或者“即白蒿”的蒌蒿别是一种,未可知矣。深望懂诗、懂植物学,也懂吃的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我所说的“极清香”,很不具体。嗅觉和味觉是很难比方,无法具体的。昔人以为荔枝味似软枣,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我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这是实话,并非故作玄言。
枸杞到处都有。开花后结长圆形的小浆果,即枸杞子。我们叫它“狗奶子”,形状颇像。本地产的枸杞子没有入药的,大概不如宁夏产的好。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叶,即枸杞头。枸杞头是容易采到的。偶尔也有近城的乡村的女孩子采了,放在竹篮里叫卖:“枸杞头来!……”枸杞头可下油盐炒食;或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说“极清香”。春天吃枸杞头,云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荬菜一样。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俗谓是日以荠菜花置灶上,则蚂蚁不上锅台。
北京也偶有荠菜卖。菜市上卖的是园子里种的,茎白叶大,颜色较野生者浅淡,无香气。农贸市场间有南方的老太太挑了野生的来卖,则又过于细瘦,如一团乱发,制熟后强硬扎嘴。总不如南方野生的有味。
江南人惯用荠菜包春卷,包馄饨,甚佳。我们家乡有用来包春卷的,用来包馄饨的没有——我们家乡没有“菜肉馄饨”。一般是凉拌。荠菜焯熟剁碎,界首茶干[注]切细丁,入虾米,同拌。这道菜是可以上酒席作凉菜的。酒席上的凉拌荠菜都用手抟成一座尖塔,临吃推倒。
马齿苋现在很少有人吃。古代这是相当重要的菜蔬。苋分人苋、马苋。人苋即今苋菜,马苋即马齿苋。我们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她是吃长斋的,这种包子只有她一个人吃。我有时从她的盘子里拿一个,蘸了香油吃,挺香。马齿苋有点淡淡的酸味。
马齿苋开花,花瓣如一小囊。我们有时捉了一个哑巴知了——知了是应该会叫的,捉住一个哑巴,多么扫兴!于是就摘了两个马齿苋的花瓣套住它的眼睛——马齿苋花瓣套知了眼睛正合适,一撒手,这知了就拼命往高处飞,一直飞到看不见!
三年自然灾害,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吃过不少马齿苋。那时候,这是宝物!
【注】界首茶干:高邮界首陈西楼的五香茶干,呈扁圆形,色泽酱红,肉细嫩微黄,颇似鸡肉,清香可口。
本文写了作者故乡的哪些食物?这些食物各有什么特色?
答:
作者说蒌蒿“加肉炒食极清香”,他是如何表现“清香”的?
答:
说到荠菜,作者为什么先写北京市场上卖的荠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文章倒数第二段花了不少笔墨写捉知了的事,这是否游离了本文中心?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答: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本文句式运用的特点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回家是一种感觉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征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开。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年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在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觉。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为,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18.文中反复说“回家是一种感觉”,“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又说“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请结合全文分析:
(1)反复说到的“那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答:
(2)“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还为了什么?(不超过10字)
答:
19.第七段中说“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为什么?
答:
20.文章是通过哪几层内容来表现回家“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的?试用简洁的文字分层概括,并说说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映秀镇,体育又回来了
记者 张悦 发自四川映秀镇
8月8日晚11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只是这一次“震中”不再是这里,而是在千里之外的鸟巢。
这个时候,在刚出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浩浩荡荡的队伍最前头,在2.26米的代表团旗手姚明身边,一个身高未及姚明胯部、虎头虎脑的孩子毫不怯场地迈着步子,走向全世界的镜头。“我们浩浩跟姚明在一起,他也是旗手!?”陈建惊呆了。这个在镜头中与姚明一起出场的小孩是他的外甥,“5•12”汶川大地震中在映秀小学废墟中救出两个同学的林浩。
“这是我们村的福气”
大山中的渔子溪村沸腾了,“整个村子都在激动,为映秀为渔子溪出了个小英雄。”陈建说。一大群人激动地跑到村委会附近,大家或者相互拥抱,或者大声欢呼。陈建更是含泪跪在了地上,“这是我们村的福气,浩浩好样的!”
这一安排也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关注。《华尔街日报》说,“在如此盛大的仪式中,身穿白色T恤和短裤的林浩丝毫不怯场,自然地环视着观众席,冷静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帜,仿佛参加的不是奥运会开幕式,而是周末郊游,那一份镇定完全不输给任何一个世界冠军。”
身材悬殊的两个身影代表着中国的两种高度,这容易让人想起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话:中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精神,本质上和奥林匹克精神一脉相承。
“奥运开幕了,大家至少有了种寄托”
在8月8日那天,映秀镇卖卫星接收“锅盖”设备的一天之内完成了往常一年半载才能有的营业额。“260元一个,光我们渔子溪村的村民就有几十家买了‘锅盖’。”陈建说。
映秀镇副镇长李强告诉本报记者,镇上在挖排污管道的时候,把电缆挖断了。但阿坝州电力公司以最快速度出去买了新电缆,拉回来重新装。
李强说,重建家园也不可能一两天就好,地震前大家就都盼着奥运了,现在奥运真正来了,我们也希望通过奥运会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感受到凝聚力,这样也可以转移地震带来的不能自拔的低落悲伤的情绪。
目前在映秀的居民有六千多人,大部分人已搬入活动板房安置。陈建一家就是在奥运开幕前一周搬入板房的。陈建说,“这一段时间脑子昏了”,房子没了,地没了,汶川的工业生产陷入停顿,连打工的机会都没了,“大家都不知道干啥,现在奥运开幕了,大家至少有了种寄托。”
中滩堡村的村民也新搬进了活动板房安置点,这里的电视机是广播站发的,每个组一台。开幕式那天,简陋的活动板房中充斥了欢呼声和玩笑声,还有歌唱声。“奏国歌的时候肯定要唱噻,像我这种不唱出声的人,心里也要唱。”
体育终于又回来了
映秀也有部分居民未能搬入活动板房,但是他们一样可以享受到奥运。搬运石头、固定铁架、平整场地,8月8日午后,铁军高炮团八十多名士兵冒着酷暑赶建了一个可以容纳上千观众的“露天影院”。一些居民在晚上6时便和家人一起到这里等待。他们说:活着就要开开心心地度过。
为迎接北京奥运会,铁军高炮团当天还组织全体官兵理发,以“全新”姿态迎接北京奥运会。一名士兵说,支持北京奥运会的最好方式,是多为灾区做实事,尽早重建家园。
驻扎在映秀救灾的济南军区“铁军”则在岷江边上浇上水泥,建成一个标准篮球场,这天正在进行军民篮球联谊赛的半决赛,铁军队迎战援建映秀的东莞公安队。
这个心碎的地方,此刻,体育终于又回来了。(摘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这篇通讯以“8月8日晚11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开头,说说这样开头的好处。
文中的画线句“身材悬殊的两个身影代表着中国的两种高度”,这两种高度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
文章结尾说:“这个心碎的地方,此刻,体育终于又回来了。”综观全文,“体育”又回到了“这个心碎的地方”,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深刻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