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发集团被评为“江苏省管理创新优秀企业”荣誉称号。近年来,常发集团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生产、营销、服务策略,提升管理创新水平。以“创新产品、扩增产能、优化管理”为主题;创新市场营销思路,以新颖产品把脉终端市场走势、活跃促销抢占市场份额;以专业技术保障团队充分保证产品品质、确保售后服务;以更时尚、更艺术、更舒适的品牌风格展现在终端消费者面前,不断推动企业经营和发展提升的空间。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常发集团经营成功的因素。
目前,我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并以年增25%以上的需求增长。
[机器人托起“中国智造”]企业样本:使用工业机器人前某企业工人每小时手动折弯钢丝300次,产品品质乏善可陈。现在,每个员工监管4台机器人,每小时可用加工中心折弯20,000次,且品质大幅提升。一台机器人与工人在产生相同效益时,投入的成本是人工成本的23%。企业开始承接高端产品的制造和加工。该企业产品开始出口到30多个国家。
(1)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是如何提升该企业产品竞争力的。
[直面机器人应用的影响]针对工业机器人使用的影响,引发了同学们两种不同的观点:
(2)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个观点进行综合分析。
[振兴民族机器人工业]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制造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先进国家相比,面临着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人才缺乏等问题。有专家指出,发展机器人产业政府应鼓励和保护原创,加大专利审查力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应当重点集中于如何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以适应机器人产业的兴起。同时政府也要防止对企业过多的干预,防止一哄而上。
(3)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针对专家的建议,政府应如何有效发挥作用。
材料一:法律要发挥作用,就需要全社会树立法治精神。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漫长的人治时期,这是造成当前我国公民法治精神淡薄的重要原因。但我们更要看到,人治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法治国家所需内生动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依法治国方略,这些都有利于法治精神的培育。
材料二:某社区着力建设法治社区。社区组建了以驻社区律师、调解员和居民代表为成员的社区法治工作小组;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收集涉及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并坚持实行民主评议、论证听证和网上议事制度;社区法治工作小组的工作要接受社区居民的质询。通过这些举措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简析如何正确看待影响公民法治精神形成的因素。
(2)该社区是通过哪些公民政治参与途径促进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请列举材料二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它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结合材料一,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述中国特色政治制度是如何贯彻依法治国的。
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讲究德治礼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文化营养。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的角度,谈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如何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10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2004年-2014年上半年GDP增速
图2:2009年-2014年上半年消费/投资对GDP的贡献率
(注:从2013年开始,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且在不断上升。)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材料二: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2)结合材料二,运用“企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企业和经济发展如何适应“新常态”谋求发展?
材料三: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我国提出要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改善民生。
(3)结合材料三,请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提出经济新常态政策的依据。
今天,有人对互联网连接的地球村心存感激,也有人说互联网实际上拉远了人和人的距离;有人认为互联网时代成就了淘宝等电商,损伤了实体经济,也有人认为电商在拥抱着实体经济,更成就着实体经济;有人说互联网时代中的用户体验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也有人说互联网竞争造就了互联寡头,形成了新的垄断……似乎,互联的时代有点像“三国谁最厉害”的游戏,“好像没有答案”。
2014年11月,以“互联互通 共享共治”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召开。专家认为,在未来,物联网会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催生协同共享的新经济模式。到2020年,所有连接到网络的设备会达到500亿部,大约50万亿数据在流通。如果说云计算像工业革命的电,大数据像工业革命的石油化工,新一代的3G、4G网络像工业革命的交通网络,智能终端就像工业时代的汽车。未来25年是互联网改变企业最关键的时候,而物联网对中国企业的经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机会。
互联网、物联网延伸了现实社会时空界限,拓展着完整又真实的社会,也衍生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市场规范完善等新问题。法治思维是系统性思维、规则性思维、权利和义务的思维,法治给网络社会中的行为活动提供约束和保障,全面推进互联、物联网的法治化,才能优化互联、物联生态。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材料中的“好像没有答案”做出评析。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企业应如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实现转型升级。
(3)从政治生活的角度,以“互联网、物联网时代呼唤法治思维”为主题,写一篇时事小论文。
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