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历史上云南就是南北文化交汇和东西文明的交融地,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的茶马古道,推动了中外民族之间的经济以及文化交流;云南地形独特,不同的区域内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云南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努力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导向,把云南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2013年云南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1%,一跃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要把云南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10分)
材料一:中国是全球汽车最大消费市场,国际上大量汽车制造商加入中国汽车市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我国汽车特别是轿车的价格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每年的下降幅度达两成左右。同时,汽车企业价格大战此起此伏。
材料二:发改委于2012年3月20日凌晨起上调成品油零售价,汽柴油每吨均提高600元。由于油价上涨,小排量汽车和电动力汽车、自行车销售好于大排量汽车。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汽车价格不断下降的原因。(12分)
(2)为什么汽油价格的提高使得汽车销售遭遇尴尬?(5分)
伴随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追求人生幸福已成为国家、公民个人共同关注的热点。为了让学生感知人生的真正幸福,珍惜幸福生活,某校组织了一次人生幸福大讨论。下面是讨论中的两则案例,请你一同参与。
案例一 追求人生幸福:
人民网“今日谈”栏目:2010年12月2日刊发了《郭明义的幸福观》一文,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共鸣。网友们纷纷通过留言表达对“幸福”、对郭明义幸福观的理解。
网友“大漠飘雪”: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人帮助别人获得的幸福感,看似毛毛雨,可是人人做到了,我们这个社会将是多么的其乐融融啊!
网友“杨维兵”: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幸福的认知越来越多元,但郭明义的幸福观值得所有人学习---这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幸福观;这是一种用善良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幸福观。
网友“窦永堂”:郭明义的幸福观兼顾了全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眼前与长远,闪烁着道德与人性的光芒,值得全社会珍视。幸福观可以有所不同、有所侧重,但是前提和基础不能少,核心价值观不能缺失。
(1)如果你参与了此次讨论,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追求人生的幸福?
案例二 同票同权:
1953年,中国制定第一部选举法时规定: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当时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只有13.26%,做那样的规定是为了体现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人口比重大大减少,城镇人口已达46.6%……修改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选举法修正案,明确取消城乡差别,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同票同权”时代。
(2)选举法的修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哪些道理?
材料一:“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仍待解决,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的胜利完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十一五”的光辉历程给我们哪些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启示。
(2)“十二五”规划关于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的建议中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潮流的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第一次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世博园区内建成了我国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示范区;灯光设备大量采用节能的LED光源;清洁能源车辆的使用使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参加世博会的许多国家不断交流和实践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充分展现了科技节能的创新成果,从而打造出一届“绿色的世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博”。
(1)简要回答材料中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6分)
(2)结合材料,草拟一份“低碳生活”倡议书的提纲,并写出相应的哲学依据。(至少三点)
在有人感叹社会冷漠的时候,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温暖。
(1)请任选上述一位“最美的人”或另举实例(可以是其他“最美的人”或默默无闻的好人),说明为什么“Ta”最美。
(2)用《文化生活》中道德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学生不仅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最美”的眼睛,还应该有一颗追求“最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