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败变质 | B.水遇冷结冰 |
| C.夏季柏油路面“变软” | D.冬季钢轨之间缝隙加大 |
有铁粉和铜粉的均匀混合物,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取该混合物与稀硫酸反应,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 甲 |
乙 |
丙 |
|
| 金属混合物质量/g |
10 |
10 |
20 |
| 稀硫酸质量/g |
100 |
120 |
100 |
| 剩余固体质量/g |
4 |
4 |
13 |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2)计算丙同学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在试管中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随着反应的发生,纵坐标表示的是()
| A.氧气的质量 |
| B.固体物质的质量 |
| C.高锰酸钾的质量 |
| D.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
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在原实验基础上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取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
| 反应过程 |
反应前 |
反应后 |
| 质量变化(不含容器质量) |
34.3g |
32.7g |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3g
B.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g
C.双氧水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g
D.反应后容器中水的质量为1.8g
如图为某化工企业生产流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为+3价 |
| B.③中氩气(Ar)作反应物,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
| C.②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质量比为1:2 |
D.①中反应为:2FeTiO3+6C+7Cl2 2X+2TiCl4+6CO,则X为FeCl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