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徐有贞,字元玉,初名珵,吴人。宣德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时承乎既久,边备媮惰,而西南用兵不息,珵以为忧。正统七年疏陈兵政五事,帝善之不能用。及土木难作,郕王召廷臣问计。埕大言曰:“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难。”
胡溲、陈循成执不可。兵部侍郎于谦曰:“言南迁者,可斩也。”珵大沮,不敢复言。是时用人多决于少保于谦。埕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祭酒。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埕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珵不知谦荐之也,以为己,深怨谦。因名有贞。景泰三年迁右谕德。河决沙湾七载,前后治者皆无功。延臣共举有贞,乃擢左佥都御史,治之。至张秋,相度水势,条上三策。有贞于是大集民夫,躬亲督率,治渠建闸,起张秋以接河、沁。河流之旁出不顺者,为九堰障之。更筑大堰,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帝厚劳之。七年秋,山东大水,河堤多坏,有贞修旧堤决口,水患悉平。帝召见,奖劳有加,进左副都御史。
八年正月,景帝不豫。石亨、张轨等谋迎上皇,以告太常卿许彬。彬曰:“此不世功也。徐元玉善奇策,盍与图之?”亨即夜至有贞家。闻之,大喜。令太监曹吉祥入白太后。时方有边警,有贞令轨诡言备非常,兵入大内。亨掌门钥,夜四鼓,开长安门纳之。乃升奉天门,有贞等常服谒贺,呼“万岁”。有贞既得志,则思自异曹、石。石、曹大怨恨,日夜谋构有贞。诏徙有贞金齿为民。亨败,帝从容谓李贤、王翱曰:“徐有贞何大罪?为石亨辈所陷耳。其释归田里。”有贞既释归,犹冀帝复召,时时仰观天象,谓将星在吴,益自负。及闻韩雍征两广有功,乃太息曰:“孺子亦应天象邪?”遂放浪山水间,十余年乃卒。
(节选自《明史•徐有贞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惟南迁可以难纾:解除。
B.兵入大内勒:强制。
C.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阅:历经。
D.珵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己沮:诋毁。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帝善之不能用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珵不知谦荐之也均二策
C.有贞修旧堤决口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D.则思自异曹、石三顾臣草庐之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有贞忧虑国事,敢于陈明自己的政见。他有感于太平年代,边备懈怠而战事不止的现状,上疏陈说用兵之道,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帝认可。
B.徐有贞善于治水,功劳卓著。他亲临一线指挥,治理河渠,建立水闸,修筑大坝,加固决口,最终平息了全部水患,受到皇帝的慰劳和嘉奖。
C.徐有贞与曹吉祥、石亨结下了仇怨。他们三人曾经联手拥立太上皇复辟,在新朝中,徐有贞与曹、石交恶,他受到曹、石的构陷而迁贬为民。
D.徐有贞相信天象昭示人事,以此决定行事。他被释放回家后看到将星在吴,自信可以再次建功立业;后来得知韩雍征讨立功后,放弃了这种追求。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埕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
(2)此不世功也。徐元玉善奇策,盍与图之?
(3)徐有贞何大罪?为石亨辈所陷耳。其释归田里。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微公益”的队伍中,这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微公益”汇成了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往往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微公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参与者多数是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善举,它强调有无,而不追求多少。
“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微博。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公共话题在网民社群中快速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手段。
即时性也是“微公益”的特点之一。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一种现象的舆论凝聚,尤其是当弱者命运广受公众关注,都可能即时引发出公益行为。
“微公益”的慈善主体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大企业家,它甚至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快乐的参与方式。“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对比“微公益”和传统的机构型公益形态,可以发现,前者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交集。现实中,传统公益机构纷纷上网,为公民参与公益提供网络渠道;另一方面,近来兴起的“微公益”组织者也意识到,单纯利用网络,缺乏机构的规范管理,活动将难以持续。现今针对“微公益”的部分质疑,亦与专业化不足的现状有关。从这个角度说,传统公益形态与“微公益”并非泾渭分明,“微公益”不会取代前者,只有互相补充,新生力量才可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微公益”是源自草根的星星之火,互联网则将这爱心之火引燃燎原。面对公民对慈善的热情参与,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为“微公益”建立规范机制和游戏规则,引导其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观念中的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争。
B.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微公益”就会及时跟进,使之成为舆论焦点,从而改变社会弱者的命运。
C.“微公益”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慈善的认识,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D.“微公益”汇聚草根的“微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公益”的力量是微弱的。

请简要概括“微公益”的特点。
答:


你认为应如何改进“微公益”,使它有更长远的发展?请简要回答。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性情中人沙叶新
魏承思
①在我收藏的一张名片上写着:“我,沙叶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暂时的;剧作家——永久的;某某理事、某某教授、某某顾问、某某副主席——都是挂名的。”这个沙叶新,既风趣幽默,也耿直倔强;既善良憨厚,也嫉恶如仇,可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
  ②初识沙叶新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在空荡荡的剧场里刚坐定下来,有人就在远处笑嘻嘻地向小施打招呼。此人体型敦实,身材不高,胖乎乎的圆脸上架一副黑边眼镜。过了一阵,他坐过来陪我们看戏聊天。施松桢介绍说,他就是沙叶新。他们是在沙叶新为写此剧去黄山茶林场体验生活时认识的。
  ③到了80年代初,尽管没有再和沙叶新来往,但他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因为他接连写的两部戏都引起了争议。一部是《陈毅市长》,当时一位市委领导不同意上演这部戏。他认为,写陈毅老市长是个严肃题材。沙叶新却不吝重墨地去刻画陈毅的幽默性格,显然和以往歌颂共产党人的创作风格不一样。虽然在他的阻扰下,《陈毅市长》没有正式上演,但不久后这部戏的剧本不但获得了“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另一部戏《假如我是真的》,是根据上海发生的一起骗子冒充高干子弟招摇撞骗的真实案件编写的,是第一部反映干部特权的话剧。顿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一直闹到由国家领导人出面表态。其实,这两部戏,一部歌颂,一部批判,爱和恨是相通的,都出自沙叶新对“文革”后干部能够真正成为人民公仆的期许。
  ④到了1985年,我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任职,沙叶新刚出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在讨论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的会上,我们重逢了,老沙居然还认得出我。那次会上,老沙的发言给我印象很深。他用俏皮的语言道破了阻碍上海文化发展的要害——缺乏一个自由创作的环境。此后,沙叶新就成了宣传部的座上宾。大凡有关文艺政策的讨论都能见到他的身影。那些嫉妒沙叶新的人在背后说,他被官方招安了。其实,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沙叶新和宣传部里的年轻人,是因为共同的理念走到了一起。
  ⑤其间,发生了一桩也许老沙本人至今都没听说过的事情。1986年,宣传部提名沙叶新出任上海文化局长。在市委最后批准任命前,老沙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以他惯常的幽默笔法提倡:“离经不叛道,崇洋不媚外,犯上不作乱,自由不泛滥。”于是对这项任命就出现了争议。恰巧这时候一位中央领导在上海。市委领导就去征求意见。中央领导看过文章后一锤定音:“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文化局长?”沙叶新与文化局长的头衔就此失之交臂。不然,他的那张名片上也许会写着:“上海文化局长——暂时的。”
  ⑥在那些日子里,我们的私人友谊也在与日俱增。只要有话剧上演,老沙一定请我去看戏,并且介绍我认识了许多话剧界的朋友。我明知他对官位不以为然,故意逗他,见面时一口一声沙院长。风波之后,我们的来往更是频繁。有段时间,老沙躲在永福路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招待所写剧本。那是一项政治任务,为建党70周年写一部电影剧本。他约我去商量该怎么写这部戏。我说,党的早期领导人是一群有理想有朝气、追求民主自由、反对独裁的青年知识分子,就把他们当成80年代的中国知识青年来写吧。老沙会心一笑,说:“不管写出来能不能上演,我都会倾注全部心力写好这部戏。”老沙的戏还没写完,我就出国了。他的剧本没有被采用,但不知道他后来的得意之作《幸遇先生蔡》是不是源自这部剧本。
  ⑦在我快要离开美国前,老沙来洛杉矶,我开车陪他游览,畅叙别后之情。他说正想写一部戏《饭桌》,把20年来目睹的人情世态聚焦在一张饭桌上。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饭局就像二三十年代老舍的《茶馆》一样重要。我连声叫好:你笔下的这样一部剧作必定是传世之作。可惜至今仍未见到老沙的《饭桌》面世。
  ⑧今年春上和章诒和大姐相约去上海找老沙聊天,想见面时一定问个所以然。到了后,打电话怎么也找不到他。过了两天,老沙从纽约发来调侃我的短信,原来他出国了。
⑨有人说,沙叶新是中国当代最具正义感的剧作家。我看,他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1月)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暂时的”“永久的”“挂名的”……沙叶新名片上的这些说法,反映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怎么想就怎么写,不虚伪,淡泊名利。
B.作者初识沙叶新,印象并不深刻,也无特别好感,因此直到十多年后才再次见面。
C.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作者再没有和沙叶新来往,但1985年二人重逢,沙叶新居然还认得作者,这令作者印象深刻。
D.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沙叶新经常请作者看话剧,这样,他们的友情日益深厚,甚至到了可以相互开玩笑的程度。

E.这篇传记主要从沙叶新创作的几部戏的内容和命运以及作者跟沙叶新的交往等角度,刻画出了沙叶新的个性特点、人生追求。
“性情中人”一般指感情丰富、率性而为的人。本传记所叙述的哪些内容表现了沙叶新是一个“性情中人”?请简要概括。
在不太宽松的创作环境里,沙叶新创作了多部反映现实生活、有个性特色的、反响强烈的优秀剧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给你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 南 蓑 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去寻觅所谓的幸福。然而,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他知道,从与蓑衣告别的那天起,曾经宁静的自由的潇洒的心或许迷失,曾经的清雅的志趣或许不再,曾经的平和的生活或许消逝。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全文来看,江南的蓑衣也被作者附加了另外的含义,它并不意味着清寒贫穷的生活,也不关联着艰辛而愉悦的劳作,只映射着逝去的宁静平和的内心。
B.《江南蓑衣》情切意浓,流动着清丽恬淡的神韵,贯注着一种飘忽邈远的清气,但不乏有沉滞苦涩之味,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令人回味无穷。
C.作者笔下的“蓑衣”成了一个具有深厚意蕴的哲学符号,启迪人们去思考。但文学毕竟不能抽象的说解,作者在段末用的是一幅水墨画式的想象:微风细雨中蓑衣、竹笠伴随主人“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这是渴望,也是呼唤。
D.作者借蓑衣和竹笠的“翘首远望”,形象化告诉我们,人要在平静中反省自己,开始学会渴望活得真实自然,寻找家园,安妥我们的灵魂。

E.作者说“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这一发问暗示了“主人”对相依为命的蓑衣的背叛与绝情,进而引出下文对存在价值的进一步思索。
文章第②段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从全文看,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公共空间与公共意识
①众所周知,“公”是相对 “私”而言的,公共空间自然应该不同于私人空间。一家人坐电梯下来,电梯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一到大厅,有了外人,马上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应该小声说话。为什么?怕干扰到别人。这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可是,即便在文明程度很高的今天,我们还是到处可见抽烟、吐痰,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大声打手机……餐馆里的众声喧哗就更不用说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总是将其归因于未能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开来。
②这诚然是没错的,但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也不是我要强调的重点。
③所谓“公共空间”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日常公共生活的“公领域”,在这一领域中“私”是无所作为的,只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就行;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就是一个将各种各样的私人意见、看法、观点等汇集为公意的地方。没有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公共意见”。当然,在这一“公共空间”中,需要的是理性,要让人说话,同时要辩论。
④中国人的古训是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而康德却说只有在公共场所,你才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在私下里,你倒真应该执行你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但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公共空间”得到发泄与表达。有学者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是“国民”,“盖国家者,成于国民之共同心”,再以后,到1897年,就有人提到了“社会”这个词,专指国家之外为某种目的自行形成之组织。于是“社会”就成了“绅士”表达其个人意愿的公共空间。而立宪运动一开始就存在着“皇帝”和“绅士”两个主体,正是这两个主体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导致了清王朝的崩解灭亡。
⑤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就叫“公共意识”。有了“公共空间”的意识,也就是有了公民的意识,知道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我个人的不同见解,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我个人的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见,获得别人的承认。“公民”,按其本意,指的是一个人意识到了他对这个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及所享有的权利。一旦“意识到”,就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把本属“私”的东西变成“公”。
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也曾提出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的设想。他主张设立学校,并且认为,设立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使学校成为议政的场所,从而起到限制专权的功效,使学校成为绅士的公共空间。有意思的是:他心目中的公共空间还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私”所指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家族,家族的代表就是绅士。
⑦这当然很有中国特色,但我个人对此还是心存疑虑,害怕家族完全取代了个人,害怕家族中的“家长制”蔓延为全社会的行为规则,然后又成为国家统治秩序的正当性依据。家国一体,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国家的政治秩序,这是一种人们业已习惯了的生活态度。
⑧但不管怎么说,有了公共空间,有了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中国的社会变革才有了根本前提。
选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开头列举在公共场合抽烟、吐痰、大声喧哗等现象,是为了批评人们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B.文中所说的“公共空间”就是指需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汇公议的公共生活场所。
C.第④段画线句强调,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D.对第⑦段画线句中人们把社会伦理秩序与国家政治秩序混为一谈的“生活态度”,作者并不认同。

依据文意,“公共意识”的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作者在第④段和第⑥段都援引与中国历史有关的材料,但目的不同,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0分)
能否与自己和解
陈染
早晨一醒来,窗外就淅淅沥沥下着雨,薄薄的水雾含情脉脉地融成一片。我起床站在窗边向外望去,光滑如镜的黑色路面闷闷发亮,向远处延伸着,一辆辆来往穿梭的汽车都性急地吞噬着道路,急速地向着远方的某个目的地飞奔滑动。铅色的天空压得很低,沉甸甸的使人不免心事重重,一些徘徊不去的问题,便断断连连地在雨幕中来到脑子里——我在想,每个人也许都有自己的精神困境,是别人无法替代解决的,到底要如何面对?
信手从书柜里翻找几本旧书来看,依然觉得比起今日书店里的新书可读。《伍尔芙日记选》又落入我的手中。这位20世纪上半叶勤奋且多产的作家似乎没有更多地遭受创作空虚的困扰,她的苦痛在别处,那就是“生活为什么总是像在悬崖边羊肠小道上的感觉?”她始终走不出这个困境。终于在一天早上独自离家,在一条叫作罗德美尔河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她的终极的苦痛。
我想起张爱玲的结局,想她为什么没有像伍尔芙那样选择结束自己,而是等待生命结局的自然来临。张爱玲的晚年孤独寂寞,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甚至不和任何一个熟人朋友往来,一口气关了几十年的门,闭门锁居,与世隔绝,肯定有她说不出的苦楚,有她无法超越的困境。只不过她没有像伍尔芙那样说出来,而是把那些密封在心中,同着死亡一起带走了,世人无从知晓。她的晚年几乎没有写作,我相信她同样有一个巨大的“结”,而她到死也没有说出来,真令人心痛!
1972年获诺贝尔奖的川端康成在获奖两年后自杀了,据说,除了三岛由纪夫[注]的自杀对他造成的打击外,他自身的生活也充满了无法规避的虚无感和死亡的宿命感,平时他的情绪异常波动,完全依靠安眠药过日子,即使写作也要依靠药物制造一种幻觉,离开药物他几乎无法生活,无法写作。这种情景对于视写作为生命的川端康成来说,创作力的衰竭即是生命力的衰竭,他无法摆脱这个困境。他曾说,“我什么时候能毅然自杀呢”,可见他内心的挣扎之苦。最后,他终于在盥洗室里口含煤气管自尽,结束了生的痛苦。
再看一百年前的梭罗,他一生与孤独结伴,他认为没有比孤独更好的伴侣了。1845年的一天,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两年后才回到康城。他曾说,他要逃避的是现在。后来他死于肺病,留下了39本寂寞的日记。他一口气记了25年的日记,一个人要承受多大的孤独才能25年如一日地对着纸张倾吐自己的思想和心绪啊。
显然,他们都是面临人生的某种困境的。伍尔芙和川端康成用自杀来解脱肯定需要巨大的勇气;但是,我觉得张爱玲和梭罗的对生命的坚持,则需要更加巨大的勇气,因为后者敢于放弃什么、放弃之后依然能够活下去。
我的思路停留在这些人物上,徘徊不去。多么想从前人的身上省悟一些什么,寻到并超越一些什么。
我曾经说过要与生活和解,说到底就是与自己和解。然而,这对某些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是放弃什么之后,依然有生的勇气,有快乐的勇气,这也许是更高一层的境界吧。
我觉得头发有些长了,似乎没了型,于是打算出去走走,然后去发廊修整头发,也许潜意识中是想通过整理头发抵达思想的明晰吧。
【注】三岛由纪夫:日本著名作家,两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为候选人。他与普鲁斯特、乔伊斯、托马斯·曼并称为20世纪四大代表作家。
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伍尔芙认为,生活“总是像在悬崖边羊肠小道上的感觉”,这是种怎样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说“要与生活和解,说到底就是与自己和解”?

文中提到的张爱玲、川端康成和梭罗是如何面对各自不同的精神困境的?请根据文中内容简要概括。

你觉得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请结合全文简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