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父  亲
凌可新
父亲喜欢喝酒,可是父亲从来也不喝好酒。他喝地瓜烧,就是市场上最便宜的那种,用地瓜干酿出来的。
我童年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拉扯着我们兄妹二人过日子。怕有了后母,我们兄妹会受虐待,父亲一直没再娶。
一家的担子压在父亲一个人肩上。白天上生产队劳动累个半死,收了工又得做家务,父亲忙里忙外,常常筋疲力尽。这时候,他就喝两盅酒。酒能舒筋活血,能解乏,还能把觉睡得踏实。睡踏实了,第二天才有力气做活。父亲喝的地瓜烧是用地瓜干换的散酒,三斤地瓜干就能换一斤,一斤能喝十天半个月。父亲说:“喝酒不是好习惯,可酒是我的血,没酒,血就干了。”我们小,不明白父亲的话。但我们愿意星期天给父亲换酒去。
父亲喝了酒,在油灯下,脸色就会红润起来,呼噜也打得响,靠着酒的滋润,父亲年年都出满勤,都能多分回家一些粮食。
在父亲手里,我们没有冻死没有饿死。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大学,妹妹也考上了中专。而父亲却苍老了。尽管一天两盅地瓜烧滋润着他,他还是苍老了。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县城工作,妹妹则到一所乡镇中学当了老师。不久又各自成了家。父亲的担子轻了。可依然还是喝地瓜烧。只是地瓜烧已没有了散装的,也不能用地瓜干换了。一斤装的一瓶一元左右,还是便宜。
我们劝父亲找个老伴过日子。父亲说:“老了老了,不找了。”劝父亲进城住。父亲不去,说“老了老了,离不开这片土了。”
这么又过了几年,那回回家,没来得及带酒,就到村代销点去买。点了几瓶,代销点的远房叔笑着说:“你买的酒还是你爹送来的呢!”
一问才知道,每回带的酒,父亲都送来代卖了。再细问,父亲竟一瓶也没留下。回家问父亲,父亲有些难为情。半天才说:“我寻思,酒是一样味儿。喝地瓜烧就成。”又说:“以后甭买好酒了,我不馋好酒。”我不信,还是买。可父亲还是送去代卖了。跟妹妹说了,妹妹力劝。父亲还是那样。我发誓一定要让父亲喝上好酒。
父亲六十大寿那天,我们一家都回来了,我带回一瓶地瓜烧。妹妹一家也来了,妹妹也带了一瓶地瓜烧。
我打开我带回的酒,给父亲满满倒了一盅,说:“爹,今儿是您六十大寿。您多喝几盅地瓜烧。”
父亲喝了,仿佛被什么噎住了。父亲捏着酒盅,不说话。
妹也打开她带的酒,给父亲满满倒了一盅。
过一会儿,父亲问:“儿子,你说实话,瓶里是什么酒?”
我说:“地瓜烧呀。”
父亲摆摆头,说:“儿子,你是国家干部,你得诚实。”我低下头,说:“是茅台……”父亲又问妹妹:“闺女,你说实话,瓶里是什么酒?”妹妹说:“地瓜烧呀。”父亲摆摆头说:“你是教师,不能说谎。”妹妹低下头说:“也是茅台。”
父亲怔着,久久怔着,眼里慢慢湿起来。父亲起身,从柜里摸出两个红布包。他小心翼翼打开来,是两包人民币。父亲望着它们,轻轻说:“这两个包,一包是我这些年的血汗钱,一包是你们给我买的酒代卖的钱。你们都是出息人,都是在咱村学校出去的。我想拿这钱做件事儿。当初你们上学千难万难,这会儿的孩子娃也不易。我想把它们捐给学校。村里学校太旧了……”
父亲问:“你们同意吗?”
我们望着苍老的父亲,眼里也慢慢湿了起来。我们都争着点头。
父亲有些不好意思,他笑了。
我们也笑了。毕竟,我们终于让我们的父亲喝了一回好酒。
同样,父亲也让我们喝了一回好酒。
真的,那才是最香醇的好酒……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
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父亲”的形象。
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一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试探究其丰富内涵。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永远是不会干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及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寻求地球水的渊源,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科学家托维利提出的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太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多达17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人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又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江苏省无锡梅村乡。我国专家经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可能就是由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 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
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 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
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B.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
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托维利假说,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
B.根据弗兰克理论,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行人工降雨。
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
D.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他行星是否有水存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非常感谢你。再次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小说中的“我”可能是个战地记者,也可能是个共和军,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有什么好处?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样的细节反复出现,作者在强调什么?结尾一段老人木然地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始终没有挪动,原因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到华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切切实实体味到
了波兰人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由来渊薮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诗人兼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方大姐也没接话茬儿,倒是中国驻波兰大使馆的刘鑫泉参赞痛快,说几天之后他要代表江苏省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奥斯威辛集中营谈一个合作项目,到时在克拉科夫碰头。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由于是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据翻译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又告诉我要去奥斯威辛我自己去,她可不陪我,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胡大姐说到做到。奥斯威辛之行,虽然刘参赞同行,但他仅只是”同行”,一到集中营他便独自去拜访馆长,留给我半小时时间,让驾驶员陪我走一圈——驾驶员是个朴实的波兰小伙子,他和我说不明白一句话,所以奥斯威辛留给我的全部是目光所及的印象。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绞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魇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月,以后再也不愿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方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能想象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注释:①渊薮:指事物聚集之处。
”我”提出”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的要求时,马列克和胡佩方为什么”沉吟”“没接话茬”?
文章以”奥斯威辛的风”为题有什么含义?作者为什么说”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写华沙秋天的美好和写秋雨秋风各有什么作用?
联系美国副总统的讲话,谈谈你对波兰人民”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由来渊薮”的看法。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都江堰
余秋雨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悟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然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继,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坏,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李冰是怎样评价的?
(1)
(2)
(3)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在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
(2)
第四段作者写自己“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土木工程师’,立即追想到了李冰。”作者产生这种联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都江堰,赞颂了都江堰的倡修者李冰;呼唤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即当官就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实实在在为人民办事,才会受到人民的赞扬。
B.“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作者在这里采用拟人的手法,赞颂都江堰将不断造福于后人。
C.作者借一位现代诗人的诗句“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赞扬李冰忠于职守,至死不变的情怀。
D.作者“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表明了李冰的精神和政治取向将代代相传。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国史均名为“春秋”。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