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均为1L的甲、乙两个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A、2molB和1molA、1molB,相同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A(g)+B(g)
xC(g) △H<〈0。测得两容器中c(A)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x=3
B.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4
C.给乙容器升温可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也能提高平衡转化率
D.其他条件不变,向甲容器中再充入0.2 mol C,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增大
下表是某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 配料 |
氯化钠(NaCl)、碘酸钾(KIO3) |
| 含碘量 |
(35±15)mg·kg—1(以I计) |
| 食用方法 |
菜未烧熟不宜加入加碘盐,菜烧熟后加入加碘盐最佳。 |
根据这一说明某学生作出如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此食盐是纯净物
B.“菜未烧熟不宜加入加碘盐”的原因可能是碘酸钾受热不稳定
C.“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碘单质
D.1kg此食盐中含碘酸钾(35±15)mg
“钴酞菁”(分子直径1.3×10–9m)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钴酞菁”分子恢复了磁性。下列关于“钴酞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
| B.分子直径比Na+小 |
| C.“钴酞菁”分子不能透过滤纸 |
| D.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①:打开止水夹,烧瓶内出现红色喷泉 |
| B.实验②:铁片最终完全溶解,且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 C.实验③:所示实验可比较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
| D.实验④:烧杯中液体变为红褐色后,继续加热煮沸,会出现浑浊 |
采用下列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甲装置:加热浓硫酸和乙醇(其体积为比3∶1)混合液,制取乙烯 |
| B.乙装置:比较醋酸、碳酸、苯酚三者的酸性强弱 |
| C.丙装置:向混有苯酚的苯中加入NaOH溶液,除去其中的苯酚 |
| D.丁装置:A中为乙醇、醋酸,B为饱和碳酸钠溶液,制取乙酸乙酯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