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资料显示:牛奶中掺水量越多,牛奶密度越小。小丽想通过测定密度来比较二种牛奶品质的优劣,她自制了一个可测液体密度的“浮标”― 在竹筷子下面缠绕一些铁丝,如图甲所示。
(1)纯牛奶是________________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
(2)分别将“浮标”浸人A 、B 两牛奶中,待静止后,筷子上与液面相平的位置分别标记为A 和B ,如图乙所示。比较标线A 和B 的上下位置,可知A 、B 牛奶的密度为ρA_______ρB,由此可知A 、B 牛奶品质的优劣。
(3)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发现“浮标”杆上的二条标记线靠得很近,为了更易区分,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浮标”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能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危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做“观察水的沸腾”试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小明和小红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

(1)图甲中,盖在烧杯上的中心有孔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2)同学们在试验中观察到了气泡如图丙、丁的两种情形,图 能反映水在沸腾时的情形;
(3)从乙图可知,水沸腾时温度 (升高/不变/降低),液体沸点与其表面气压有关,液体表面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若本小组测得的沸点是准确的,什么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 (小于/大于/等于)1标准大气压;
(4)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吸收/放出)热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看到的现象是
(5)由图乙可知,小红把水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比小明的长,其原因是

防治噪声有多种方法,其中“隔声”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此方法中,选择隔声材料是关键,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毛线、报纸、棉花、泡沫)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盖上盒盖,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 (响度/音调/音色);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
(3)下面的表格是为了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而设计的,其中与方案B对应的是表
表一

材料
毛线
报纸
棉花
泡沫
响度


最弱
较弱

表二

材料
毛线
报纸
棉花
泡沫
距离
3.5
4.1
2.5
3.0

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
(5)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大/小)的原理.

如图甲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实像/虚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是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3)如图甲所示,眼睛从右向左沿易拉罐的中心线看过去,将蜡烛向左移动,塑料薄膜上的像向 (左/右)移动,将蜡烛向上移动,塑料薄膜上的像向 (上/下)移动;
(4)本实验中为了使烛焰所成的像变大,可采取的办法是: ,由此也可以看出像的大小与 有关;
(5)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如图乙所示,B是可移动的卡片,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向水平移动B,观察像的变化情况,这样做可以探究孔的 (大小/形状)对像的影响.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该实验表明

小东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属于 (晶体/非晶体),图乙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 态,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的时间为 min.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