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小明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图中是小明同学做完实验后白纸上留下的记录,其中MN是他实验时画出的玻璃板的位置,A.B是两次实验中点燃的蜡烛所在的位置,A’、B’分别是他找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根据小明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为什么?
(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小明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4)实验中小明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甲,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乙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找到像的位置。对于蜡烛甲和乙的要求是 ,原因 。
(5)在寻找像的位置时,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它重合,请你猜想原因可能是 。
小明为研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如图实验,让小球静止从斜面上滚下后与固定在右端的弹簧碰撞,斜面底端和水平面平滑相接,请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通过 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实验中让同一小球从斜面上不同高度滚下,当高度 (选填“越大”或“越小”)时,观察到弹簧被压缩得越短,说明小球动能大小与速度有关.
(2)为了研究动能大小是否和物体质量有关,应该让不同质量的小球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滚下,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实验中小明发现小球压缩弹簧后被弹簧弹回到斜面上,为了研究小球被弹回到斜面上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分别将玻璃板、木板和毛巾铺在接触面(含斜面和平面)上,进行实验,而保证小球质量和高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发现当小球在玻璃表面滚动时被弹回的高度最大,在毛巾表面滚动时被弹回的高度最小,因此小明认为小球被弹回的高度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4)小明在(3)实验所得结论基础上进行推理,接触面越光滑小球被弹回的越高,如果接触面光滑到没有摩擦,那么小球将()
A.沿着斜面匀速直线运动
B.不能上升到初始高度,最终静止在平面上
C.上升到初始高度后静止
D.能上升到初始高度,并在斜面和弹簧之间往复运动
(5)小明在(4)中用到一种科学方法,下面哪个定律或原理的得出用到了同一种方法()
A.阿基米德原理 B.杠杆原理 C.牛顿第一定律
如图所示,小明看到打桩机思考“重锤对地面打击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提出猜想一:打击力的大小与重锤的质量有关.
请你完成猜想二:打击力的大小与重锤 有关.
⑴ 小明找来排球和足球模拟“打桩”,验证猜想一.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① 用台秤分别称出排球和足球质量m1、m2 ;
② 在光滑平整的地板上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叠放一张复写纸.将排球从纸的正上方一定高度静止下落,排球打在复写纸上,在白纸上留下打击的复写印迹,记为“印迹1”;
③ 换用足球从另一高度落下,重做上面的实验.得到足球打击的“印迹2”;
④ 比较两次“印迹”大小,“印迹”大者说明打击力大.
⑵ 请你对小明的实验方案做出评估: .
⑶ 看到小明的实验后,聪明的小华设计测出排球和足球的打击力大小方案:他将留有“印迹1”的白纸铺于台称上,排球放在印迹上,用力挤压使排球发生形变后……,同理可测出足球打击力的大小,请你完成“……”所代表的方案: .
⑷ 此种测量打击力大小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经常使用,请你列举一例:
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次数 |
钩码 重/N |
钩码上升 距离/cm |
弹簧测力计 示数/N |
弹簧测力计 上升距离/cm |
机械 效率 |
1 |
2 |
10 |
0.8 |
30 |
83.3% |
2 |
4 |
10 |
1.5 |
30 |
|
3 |
6 |
10 |
30 |
90.9 % |
⑴第2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⑵第3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漏填,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N.
⑶分析数据可得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高/低).
⑷根据实验结论推测,使用该滑轮组将重8N的物体匀速提升10cm,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为 (只填序号)A.71.6% B. 82.4% C. 92.1%
为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科技小组利用斜面、钢球、木块等器材开展了如图所示的活动.
⑴ 实验中通过比较木块 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
⑵ 在图甲和图丙中,用质量不同的两个钢球从斜面上相同高度自由滚下,目的是使钢球撞击木块时的 相同;在图甲和图乙中,用质量同相的两个钢球从斜面上不同高度自由滚下,比较甲、乙两图,得到的结论是 .
⑶ 由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做功,同学们联想到汽车撞击行人出现交通事故的情景,并猜想到交通事故的危害程度与“超载”、“超速”有关.进一步探究,获得了表格内的数据:
实验 序号 |
钢球的 质量m/g |
钢球撞击木块时的 速度v/(cm.s-1) |
木块被撞后运动 的距离s/cm |
1 |
20 |
60 |
16 |
2 |
20 |
30 |
4 |
3 |
40 |
60 |
32 |
分析表格内的数据可知,利用1、3两次实验可验证危害程度与 (超载/超速)有关;在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中,对动能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理由是 .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⑴ 如图甲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
⑵ 如图乙所示,调节平衡后,左侧挂上钩码,在右侧用弹簧测力计(图中未画出)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便于测量力臂,应使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 .
⑶ 操作过程中,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仍不能使杠杆水平平衡,你认为接下来合理的操作是 .(写出一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