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侧甲、乙、丙三幅图表示双凸透镜成像装置,请据此回答问题。
(1)若进行如甲图所示的实验,使白纸板上形成清晰物像。对照眼球的结构分析,白纸板相当于 ,透镜相当于 。
(2)蜡烛、透镜和白纸板的位置不变,将透镜换成一个凸度稍大的凸透镜(如乙图),此
时白纸板上的物像还清晰吗? (填“清晰”或“不清晰”)。此时若向 (填“左”或“右”)移动白纸板,可以在白纸板上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
(3)不移动白纸板,在凸度稍大的凸透镜前加一个适当的 透镜,也可以在白纸板上形成清晰物像(如丙图)。
(4)以上实验模拟了晶状体的凸度过大,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形成 (填“近”或“远”)视。
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请回答科学探究上述环节的有关问题.
(1)提出问题:如果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当你搬开花盆看到鼠妇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以下据此情景提出的几个问题,哪一个不够具体、明确?()
A.鼠妇为什么会爬走呢?
B.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C.鼠妇爬走是因为搬动花盆对它产生了刺激吗?
D.鼠妇爬走是因为声音对它产生了刺激?
(2)做出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可作出“鼠妇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的假设。
(3) 制定计划:
①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假设,作了这样的一个实验设计:选一个长方形的铁盒,以中线为界,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即在铁盒里设置了 和 的两种环境;然后把鼠妇放进铁盒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鼠妇的分布情况。
②以下是小明的计划:他准备将捕捉到的10只鼠妇放入实验装置,以下四种方案中哪一种最佳?(图中数据表示鼠妇的个数)()
③兴趣小组的同学还有另一份实验设计如下。请把不完善的地方修改,正确的修改是()
A.左右两侧应分别为湿土和干土
B.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20℃
C.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阴暗环境
D.左右两侧的鼠妇数量可以不同
④实施计划:在实验的过程中,小明一共重复做了五次实验,结果如下。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A.得到较多的实验数据
B.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
C.实验失败后重新再做
D.得出不同的结论
⑤分析结果:小明对数据进行了求平均值的处理,统计出明亮和阴暗中鼠妇的平均数为只和 只。
⑥实验结论:由此得出了 。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
(1)作出的假设是 。
(2)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 和 两种环境,以便对照。
(3)每个实验装置中放入10只鼠妇,每分种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土壤中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计算10次统计数的 值。
(4)得出的结论是 。
(5)如果“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的变量是 ,需要给鼠妇提供
和 两种环境。
(6)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 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小明是善于思考的同学,他在家中观察饲养金鱼时,想到一个问题:“水的温度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没有影响?”为探究这一问题,他统计了不同温度下小鱼每分钟鳃盖运动次数,结果如下表,请根据数据分析回答问题.
(1)根据这个探究实验,小明提出的问题是 .
(2)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由此变量引起,应该保证除 外,其他实验条
件(如鱼的大小等)都 ,这种实验叫做 .
(3)实验完毕后,用过的金鱼应怎样处理? .
(4)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
A.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B.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5)该实验中测量与记数的准确与否对实验的结果 (填“有”或“没有”)影响.
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中,某小组同学们按照如下方案进行了实验,并依据实验结果得出了结论。
甲组 |
乙组 |
|
假设 |
温度能影响霉菌的生活 |
|
环境条件 |
阴暗潮湿 |
阳光向阳处 |
实验材料 |
一块馒头 |
一块面包 |
处理方法 |
将实验材料装入袋中 |
|
实验结果 |
馒头发霉 |
面包没有发霉 |
实验结论 |
霉菌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
你同意该小组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么? ;如果不同意,请指出他们的方案和结论中存在着的问题。
(1)实验方案方面:①环境条件的设计:甲组为温暖 ,乙组为 潮湿。
②实验材料选择:甲组为一块馒头,乙组为一块 。
(2)实验结果预期:甲组为馒头 ,乙组为馒头 。
(3)结论:温度能影响霉菌的生活。
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蝌蚪生长发育的作用。有人在饲养蝌蚪时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A、B、C三只大烧杯,均放入等量的清水、水草、10只大小基本相等的蝌蚪,每天均用蛋黄喂养;
②在A烧杯每天加入5mg甲状腺激素制剂,B烧杯每天加入5mg甲硫咪唑(甲状腺激素抑制剂),C烧杯不作任何处理;
③连续观察一周,每天记录一次蝌蚪的体长、四肢和尾的变化。试问:
(1)预期一周后,尾最长的是 烧杯中的蝌蚪,最先长出四肢的是 烧杯中的蝌蚪。
(2)若C烧杯内的水和食物中缺碘,则其中的蝌蚪的变化更像 烧杯的蝌蚪。
(3)在该实验中,作为对照组的是 烧杯内的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