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侧甲、乙、丙三幅图表示双凸透镜成像装置,请据此回答问题。
(1)若进行如甲图所示的实验,使白纸板上形成清晰物像。对照眼球的结构分析,白纸板相当于 ,透镜相当于 。
(2)蜡烛、透镜和白纸板的位置不变,将透镜换成一个凸度稍大的凸透镜(如乙图),此
时白纸板上的物像还清晰吗? (填“清晰”或“不清晰”)。此时若向 (填“左”或“右”)移动白纸板,可以在白纸板上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
(3)不移动白纸板,在凸度稍大的凸透镜前加一个适当的 透镜,也可以在白纸板上形成清晰物像(如丙图)。
(4)以上实验模拟了晶状体的凸度过大,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形成 (填“近”或“远”)视。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请帮他们分析回答:
(1)如果他们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在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选择下图哪一个实验装置?_____________。该装置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若将20只鼠妇放入该实验装置的铁盘中央,重复进行五组实验,都经过10分钟后,及时统计记录鼠妇数量。如果在明亮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1只、2只、0只、1只、0只,那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2)如果他们要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能否利用乙实验装置作对照实验? 。为什么
(3)他们又对该实验作了进一步探究:对丙盘进行了换土处理,以轴中线为界,左侧铺上一层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右侧铺上一层有机质极少的土壤,将20只鼠妇放入铁盘内,然后盖上黑纸板,10分钟后分别计数两侧的鼠妇个数。重复三次,统计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侧和有机质极少的土壤侧鼠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M1、M2。
他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 ?
如果M1明显大于M2,说明 。
如果M1明显小于M2,说明 。
(4)该类实验不能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原因是
。
(5)做完实验后,应将鼠妇 。
( 2014乐山)下图为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标号1—6为蚕豆种子)。请仔细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 两个编号的种子对照。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水分时的实验组是编号为 的种子。
(3)该实验严重的不足之处是每组 ,会因为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论错误。
(4)今年四月下旬开始,我国南方出现特大暴雨,一些播种了的大片大片的旱地一夜之间被洪水淹没了,该实验装置中,编号为 的种子所处的条件与此相当。
(5)种子萌发除必须的外界条件外,自身还需满足 且不在休眠期的条件。
我市某校的几位同学对生物学知识情有独钟,经常做一些有关生物学的小实验,这次他们准备探究某些条件与大豆种子萌发的关系.
(一)实验步骤:
(1)取三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分别标记A、B、C,并且在瓶底各铺两张餐巾纸,各加适量水.
(2)取30粒黄豆种子分别放入A、B、C杯底的餐巾纸上.
(3)A杯不作处理,B杯用黑布全部罩住,C杯内抽干气体并密封.然后把A、B、C均置于24℃-27℃环境中.(如图)
(二)实验现象
几天后,A、B两杯内的种子多数萌发,C杯内种子无萌发现象.
(三)回答问题:
(1)要证明光照对大豆种子萌发有无影响,你认为应选用 作为对照实验.该实验的结论是 .
(2)要证明空气对种子萌发有无影响,你认为应选用 作为对照实验.
(3)老师认为这几位同学在实验步骤2中的描述欠严密,处理欠妥当,请你指出其中一处不足: .
修正液是同学们常用的一种文具,打开盖后,有刺激性的气味。我们不禁要问:修正液对人体有伤害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实验材料:修正液小白鼠6只老鼠的食物——米饭可关小白鼠的笼子)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 )。
(3)设计方案:①( )。
②将6只小白鼠(体型大小和活动能力相同)分成两组,每组3只,分别放人以上的两个笼子中;③观察6只老鼠进食的情况;如果不吃,可以强行将食物喂给小白鼠。
(4)预测的实验现象是()。
(5)实验结论是()。
(6)本实验遵循( )变量原则,实验变量是(),设置没有修正液的组目的是(),实验中用六只鼠的原因( )。
某同学为了证明蝗虫也要进行呼吸,按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
(1)蝗虫在自然界中属于 动物。
(2)观察甲、乙两装置中红色液滴与橡皮塞之间的距离,测量结果记录在下表中,有人将表中的实验数据转换为柱状图(如上图)。
红色液滴与橡皮塞之间的距离 |
||
开始时 |
10分钟后 |
|
甲装置 |
9.0cm |
4.6cm |
乙装置 |
9.2cm |
9.1cm |
①甲装置中,红色液滴向橡皮塞方向有明显移动.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碱石灰吸收了________,故装置内气体减少,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红色液滴向橡皮塞方向移动。
②上表中的数据显示:乙装置中的红色液滴有细微移动,请对此提出一种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