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2011年7月15日中国国学网,有删改)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秃鹫
周晓枫
它们实在太难看了,要想让人相信它们的长相不是出于上帝刻意的惩罚是困难的,除了丑陋的相貌,还要加上粗鄙的生理习性——秃鹫是著名的食腐动物。不断亲吻死神的遗物,它的嘴只用于接触尸体。腐肉滑过秃鹫腥臭的口腔,污秽的血使它的羽毛更脏,秃鹫总是成群集合在死尸旁边,就像坏人般撮合在一起。
其实,粗略地看去,秃鹫长得颇有几分像鹰,但两者的风范多么迥异啊!哪只秃鹫能像鹰那么超拔?哪只鹰能允许自己堕落成秃鹫这样?世界是以对称的方针设计的,黑在白的对面,正义在邪恶的对面,每一高尚都有对应之下的卑鄙。甚至物种的安排也借鉴了这个原则,我们会发现一些奇异的对称:鹰和鹫,狗和狼,蝴蝶和蛾子,青蛙和蟾蜍……这是怎样蓄意的技巧,在相似中制造最大的对比?什么细节的改变,更改了最终的性质?对垒着,冲突着,衬托之下彰显出一方的美德,谁不幸地被压在背面?与前面相比,体现在后者身上的是丑陋的外表、粗糙的工艺以及恶劣的名声,它们仿佛是对前者极具讽刺效果的失败仿制。也许,它们是被废弃的粗坯,在此实验基础上,造物主确定了更出色的形象方案。但它们依然被保留下来,因为正面常常不是被建立而是被烘托出来的,因为高耸的塔尖需要宽绰的底座。也许上苍觉得只有在对称之中,才能体现世界的平衡之美,他认为这是公正的——然而这只是鹰的公正,而不是秃鹫的。
秃鹫会不会对鹰怀有深刻的仇恨呢?嫉妒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两者之间具有某方面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一个小职员不会嫉恨总统的荣耀,却对新提拔的科长耿耿于怀,因为这人与他有着同等的资历和能力,可是好运却偏袒了另一方。我无从知道秃鹫对鹰怀有怎样的情感,它从未有过什么明确的表示。当自己处于劣势之中,可能漠视对方比之关注对方,更能让内心平静。
我们是否可能克服众多障碍,去认识秃鹫的美德呢?每当发现食物,它会在高空旋转自己的身体,以通知远处的同伴——从中我们看到一种合作友爱的精神。就像是巨大的抹布,秃鹫弄脏了自己的身体和名声,却以辛苦卑贱的清洁工作,维护了草原的清洁——从中我们看到一种忘我奉献的品德。作为食肉动物,吃腐质意味着不杀生,它宁可放弃鲜美的嫩肉,为难自己的胃口,而让给别人一条生路——从中我们看到慈悲的心肠。调整一个角度,两极对峙的判断竟可以互换,相距最远的,可能却是血缘最近的——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玄妙的辨证?
我往前凑了一步,眯起眼睛看着秃鹫:难道,难道这个穿着又脏又旧衣裳、秃顶又驼背的家伙,其实是个面丑心善的卡西莫多?
1.(1)第二段作者称秃鹫仿佛是“失败仿制”“被废弃的粗坯”,意思是什么?
答:
(2)作者对造物主把秃鹫“保留下来”持什么态度?
答:
2.第三段问:“秃鹫会不会对鹰怀有深刻的仇恨?”对此,作者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作者对秃鹫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答: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高耸的塔尖需要宽绰的底座
答:
(2)一个小职员不会嫉恨总统的荣耀,却对新提拔的科长耿耿于怀
答:
(3)调整一个角度,两极对峙的判断竟可以互换,相距最远的,可能却是血缘最近的
答: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极写秃鹫的丑陋与粗鄙,后揭示秃鹫的“美德”,指出秃鹫自身两个不同侧面的情况,从而全面地再现了秃鹫的形象。 |
B.从全文来看,主要内容不在于说明秃鹫习性,描摹秃鹫形态,而是重在哲理性议论,引导读者“调整一个角度”,对事物重作一种分析,从而另出新知,认识一新。 |
C.文章运用象征手法,以“面丑心善”的秃鹫象征一切不为世俗重视的事物都自有其价值,说明了“两极对峙的判断竟可以互换”的道理。 |
D.文章最后写“我往前凑了一步,眯起眼睛看着秃鹫”,意味着在此之前“我”并未仔细观察,现在对秃鹫萌生了喜爱之情,这才被吸引,重作一番审视。 |
E.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比喻、排比和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凝练。第四段一连串“从中我们看到……”的反复,感情激越强烈,使读者受到震撼。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何物种的分布都有其固有的疆域,然而人类的活动却可以轻易地将物种带离其亿万年囿禁的家园。人们用凤眼莲(水葫芦)饲喂牲畜,用互花米草保滩改土……正当人们自以为得计的时候,大自然的报复也开始了:凤眼莲霸占并糟蹋了美丽的八百里滇池,互花米草像疯了似地吞噬着海滩堤岸以及其间的一切生物。于是,人们开始警醒:我们遭遇到了生物入侵!
造成以上生物入侵的原因是人们“引狼入室”。因为这些入侵的物种,是人们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等目的有意引进的,到最后却无法控制,以致泛滥成灾。伴随人类活动而进行的生物“偷渡”也是造成生物入侵的重要原因。世界不同地区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全球“旅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许多生物伴随着人类活动漂洋过海,到其他地方落地生根,其中一些物种泛滥成灾,成为“入侵者”。此外,生物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也可能进入异地,成为“入侵者”。
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原产于南美洲曾作为花卉引入我国并一度作为猪饲料推广的凤眼莲现已遍布八百里滇池,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有的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原产中美洲的微甘菊入侵深圳内伶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致使岛上4000多亩乔灌木丛林被微甘菊所覆盖,大量树木枯死,猕猴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另外,生物入侵还会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严重危害农林业生产。近年来,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逐年增加;飞机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等肆意蔓延,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据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因入侵生物所造成的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占粮食产量的10%—15%,棉花产量的15%—20%,水果蔬菜的20%—30%。外来入侵物种有时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作为马草料由侵华日军从日本带入我国的豚草,现已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其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
外来生物一旦入侵成功,很难彻底根除,而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防治代价又极为巨大。如何狙击生物入侵,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1.下列有关生物入侵危害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B.生物入侵会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C.生物入侵会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严重危害农林业生产。
D.生物入侵会导致“枯草热”症等疾病的蔓延,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2.依据文意,下列属于人们“引狼入室”的行为所造成的恶果的一项是
①“植物杀手” 豚草疯狂侵袭南昌;
②水葫芦淤塞河道,挤占黄浦江;
③松材线虫侵吞江苏松属植物;
④互花米草肆虐,崇明岛不再是鸟类天堂;
⑤美国白蛾威胁天津大树。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⑤
3.综观全文,下列对“生物入侵”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是指生物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原生存地进入其他地区并对当地造成生态灾难或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B.生物入侵是指生物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从自然分布区进入其他地区并对当地造成生态灾难或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C.生物入侵是指生物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原生存地进入新生态环境并对新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物种造成严重威胁的现象。
D.生物入侵是指生物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从自然分布区进入新生态环境并导致新生态环境生态灾害频繁爆发的现象。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来生物既能丰富我们的生物物种,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危害。
B.世界不同地区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大大增加了生物入侵的机率。
C.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和危害,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根本问题。D.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彻底狙击生物入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是一个喜欢在人家门前徘徊的孩子,无意间看见小花猫或蓝风铃什么的,都会引逗得我在人家门口默默望上半天。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就总是酝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清纯,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
②从前一直认为那扇门很大,大得连风雨都推不动。那时门里只有爸爸妈妈、姐姐和玩具熊,一本旧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一首催人人梦的童谣早就唱厌了;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故事早就听腻了……可门却关的那么严,我出不去。只好经常站在窗前,夏天看窗外的白鹭在云里钻来钻去,心里便也插上了翅膀飞出大门;冬天用手在窗花上模仿各种野兽在雪地中的脚印,每一串脚印都跳到了门外……懂事的时候,我就试图接近那扇门,有时间就与它培养感情,跟它说话,给它唱歌,向它做鬼脸儿……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
③后来,我可能是长大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扇门竟訇然向我洞开了。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跑啊跳啊,朋友也多起来,调皮的鸟,溢香的花,青翠的山,幽蓝的湖,还有伙伴的友情,对知识的求索,对异性那种神秘而清纯的爱慕……排山倒海地向我堆来。穿越过一段时间的隧道,我终于跨过了这扇既陌生又熟悉的大门。
④由小男孩迅速长成个小伙子,这不能不算是大自然对自己的慷慨。那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已经被丢在身后了,喜欢在门前徘徊的我,突然像失去了什么,周围是一片空蒙寂寥,于是便发现了自己的孤独。总想把甜蜜和痛苦都揉进梦里,让一个清丽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情绪;总想把静谧和骚动都捏进指缝,让一个绵软的笑时时眯着眼流进我荒凉的田野。
⑤这就是我所踏上的青春的阶梯吗?这样的年龄悄悄地来了,这样的季节悄悄地来了,谁也无法回避。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它不仅流着执着的血浆,还燃烧着热情的生命。清晨,我在它的呼唤中醒来,夜晚,我在它的抚慰中睡去;仅仅是在短暂的瞬间,我便迎来了青春之门,我便告别了青春之门,向人生的又一新领域奋力攀登。仅仅是在短短的路途中,便留下了一生中最多最多的回忆……
⑥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了归途。因为时间的钟摆一刻也不曾停顿过,所以使命赋予我们将在汹涌的大潮之中不停地颠簸。
⑦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你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不分明是一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么?
⑧人生就像是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跨过这一扇庄严的大门。
1、作者紧扣“迎来”和“告别”两个阶段抒发自己对青春的体悟,在这两个阶段中,作者的主要感受是什么?(4分)
“迎来”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别”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作者说:“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在本文中,抒情的重点在哪个比喻上?结合文章,说说这个比喻的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来概括下面这段话的意思。(2分)
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归途。
答:□□□□□□□□□□。
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6分)
A.在第②自然段,作者说“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写出了未长大时的自己对青春的向往和迷惘。 |
B.在第③自然段中,作者说“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在这“另一个”世界中,“我”幻想青春岁月能给人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 |
C.作者说青春之门曾经“既陌生而又熟悉”,后来又说那是一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写出了自己从在“门前徘徊”到“跨过”这扇门后的微妙的心境变化。 |
D.在第⑤自然段中,作者说“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这是因为对于青春岁月,人们有无穷的语汇来形容它。 |
E、在本文的结尾处,作者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人生就像是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表达了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走过整个人生的愿望。
F、本文以“青春之门”为话题,却从孩提生活入手,是因为写孩提时对青春的向往和迷惘,能引发读者对“青春之门”的认知愿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如今靠真本事吃饭的人太少了!”
②这句话并非一般的牢骚,而是切中时弊的痛心之语。那些不学无术之辈和招摇撞骗之徒大都修成“正果”,做了风光无限的阔老、名士。许多具有才智的人却因为不懂或不屑使用旁门左道的手段去求取超升发达,就一直沉沦下潦,埋没于陋巷之中,受穷受苦。本事派不上用途,自然被人看轻。“功夫在诗外”。推此理以及其它,就必须使一些先觉者洗心革面,不再死守某个固定的窠臼。
③面对一些出土文物,我常常啧喷多于哓哓。如青铜鼎和金缕玉衣之类,两三千年前就已经那样巧夺天工,我不禁要对古人的智慧一赞而三叹。
④养由基学射于后羿,最终不仅可以百步穿杨,一箭双雕,而且苍蝇也别想从他的神矢下逃脱。这是真本事。
……
⑤荆轲刺秦王的行动虽然是失败了,但荆轲的侠胆豪气固然是当世绝无仅有,这可以同行者号称“死士”的秦舞阳当场失色而荆轲临危不惧证之,这也是真本事。陶源明《咏荆轲》诗曰:“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岂止是有余情;还有余恨余憾。
⑥有真本事者最难的是韬光养晦,屈己从人。所谓“天忌多才”,其实,天忌是假,人忌是真,况且,怀才之士多半恃才傲物,不能与时俯仰,若证得庸人无地自容了,就必然惹恼他的,处于群起而攻、众怒而弃的窘困境地。
⑦兰含香而遭焚,蚌怀珠而致剖,岂不哀哉!庄子的“无用乃为大用”的理论,我先前一知半解,如今以事一一验之,皆丝毫不爽。有时,我们说:“某人内外无才,却出入三界(政界、商界、文界)如鱼得水,真是不可思议。”细想来,这种事何足讶怪。他的无用之中并非真的空空如也,另有许多心机,不易被人拆穿和识破,这倒反而成了他的灵符,有才无才的人都不会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都不会对他布阵设防,这样一来,他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转心思,就有足够的空间去措手足。那些有真本事的人太出众,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浅显的道理,不知为何聪明人却常常悟不透。
⑧当我们说某些人滥竽充数和尸位素餐时,还得细细地想一下,他们能在某把“虎皮交椅”上长期坐大,能在某处“皇家仓廪”中长期食肥,绝非只靠运气,实际上也是他们的“本事”挣来的。
⑨知识分子常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只有学问、技能、才智之类才算真本事,对于那些手段、权谋、伎俩则不屑一顾。世间凭前三者干出一番功业的确实不乏其人,但拥有现世荣华的还是后三者居多。世间的价值标准混乱不堪,评价起来殊非易事。但无论用冷眼还是用热心肠看世界,有学问、技能、才智的人大多是笑在最后的人,而且他们往往活得更踏实一些,更无愧无怍一些。
⑩人类若将自己的本事只用于创造而不用于毁灭,那该有多好。可惜这种儿童时代的心愿是永远无法单方面达成的。
1、本文作者认为有真本事者身陷窘境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是一篇随笔样式的散文,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
B.文中作者引用不少名言佳句,使文章增添了文艺色彩,具有较大感染力。 |
C.文章从境遇、根源、结局等多侧面将不学无术之辈和真有才智之人作了对比。 |
D.文中作者认为要干出一番功业,就应该学会手段、权谋、伎俩的运用。 |
3、“那些不学无术之辈和招摇撞骗之徒大都修成‘正果’”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之情。(2分)
4、文中③—⑤段列举了古代身怀绝技之人如何为中华民族铸造辉煌;请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仿造第④段的写法,在④至⑤段之间另举一则体现古人真本事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瑕之美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以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缺陷美”的深刻见解,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缺陷美”的定义。(不多于40字)(4分)
答:缺陷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全文看,“缺陷美”别具魅力的原因是什么?并从本文之外举例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阐述你对“‘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1自然段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或内心的某种“缺陷”。 |
B.很多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所以作者说这是“缺陷美”。 |
C.作者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对刘备这一人物的处理恰到好处,正是“似伪”这一“缺陷”使得刘备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
D.作者认为,塑造美的形象不但可以而且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否则,就完美得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得到。 |
E.作者借用“东施效颦”的典故说明整体而非局部的缺陷是称不上缺陷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