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拔剑切而之  啖:吃。
B.杀人如不能  举:举起。
C.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D.沛公起厕   如:往。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臣壮也,犹不如人。
B.起,立饮之。      图穷匕首见。
C.待大王来。       越国鄙远。
D.我为鱼肉,何辞?    若舍郑以东道主。

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吾属今为之虏矣。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翻译下列句子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分)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19分)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而谋诸妇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摄:披,穿。
C.披蒙茸披:分开。
D.予亦悄然而悲悄然:忧伤的样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归于临皋是臣进节于陛下之日长
B.以待子不时之需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C.凛乎其不可留也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掠予舟而西也追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二段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
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B.文章最后一段写忽然有玄裳缟农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瓜舟西丢,这只在暗夜独飞
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C.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

阅读下面文段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祟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臣愚以为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走:逃跑
B.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数:屡次
C.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D.芝性亮直,不矜廉隅矜:夸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鲁阳山遇贼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此孝子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C.芝乃驰檄济南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D.君劣于上,吏祸于下 多于市人之言语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司马芝为政有方的一项是()
⑴母老,唯在诸君⑵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⑶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⑷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⑸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⑹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A.⑴⑵⑷ B.⑵⑶⑸ C.⑴⑷⑹ D.⑶⑸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司马芝避乱荆州,守母遇贼之事,表现了他非凡的品格,为下文写其为官事迹起到有力的铺垫和烘托作用。
B.司马芝任菅长时,征调郡主簿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刘节不从。司马芝便上书太守,列举刘节的罪状。太守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使刘节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C.司马芝任广平县令时,征虏将军刘勋给他写信,却不署姓名,多次嘱托他帮忙。鉴于刘勋的特殊身份,司马芝不得不听。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司马芝并没有因此获罪。
D.司马芝为人耿直,从不两面三刀。和别人谈话时,只要不同意,就当面指出,回去后也不会有微词。他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庭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谴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文中有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3)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古诗文阅读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丰年四十二,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丰贾致富,有子二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赀遣之归。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清•张惠言《周维城传》,略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无聊:精神无所寄托
B.益跅弛,不问生产生产:生活与财产
C.殆不自觉也自觉:自己意识到
D.吾生平感妇翁知我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
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②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
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⑤吾愧吴翁、焦翁 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城祖上本为富人,后来家中发生火灾,周家资产荡尽。十余岁时父亲离世,他开始学习经商,并因经商而致富。
B.作者并没见过周维城,从他人的转述中了解到他的许多事迹。在作者看来,周维城虽是商人,但身上具有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值得称赞。
C.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D.焦翁出资让渔人从洪水中救起许多落水者,并将他们留下来,供给饮食,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遂大困,寻死富阳。

⑵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孤贫力学,有远志。太祖①幸西都,齐贤以布衣献策马前,召至行宫,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以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及还,语太宗曰:“我幸西都,唯得一张齐贤尔。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汝为相也。”
太宗擢进士,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自荆渚至桂州,水递铺夫数千户,困于邮役,衣食多不给,论奏减其半。
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冬,改右补阙,加正使。齐贤至官,询知饶、信、虔州土产铜、铁、铅、锡之所,推求前代铸法,取饶州永平监所铸以为定式,岁铸五十万贯,凡用铜八十五万斤,铅三十六万斤,锡十六万斤,诣阙面陈其事,敷奏详确,议者不能夺。
先是,诸州罪人多锢送阙下,路死者十常五六。齐贤道逢南剑、建昌、虔州所送,索牒视之,率非首犯,悉伸其冤抑。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自是江南送罪人者为减太半。
先是,江南诸州小民,居官地者有地房钱,吉州缘江地虽沦没,犹纳勾栏地钱,编木而浮居者名水场钱,皆前代弊政,齐贤悉论免之。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既内附,皆放归农。至是,言者以为此辈久在行伍,不乐耕农,乞遣使选充军伍,并其家属送阙下。齐贤上言:“江南义军,例皆良民,横遭黥配,无所逃避。克复之后,便放归农,久被皇风,并皆乐业。若逐户搜索,不无惊扰。法贵有常,政尚清净,前敕既放营农,不若且仍旧贯。”齐贤居使职,勤究民弊,务行宽大,江左人思之不忘。召还,拜枢密直学士,擢右谏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
归洛,得裴度午桥庄,有池榭松竹之盛,日与亲旧觞咏其间,意甚旷适。薨,年七十二。
            (选自《宋史·张齐贤传》,有删改)
【注】①太祖:宋太祖赵匡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内四说称旨称:赞许   B.太宗擢进士擢:选拔
C.时州鞫劫盗,论皆死论:判罪   D.久被皇风,并皆乐业被: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齐贤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 )
①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
②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③推求前代铸法,取饶州永平监所铸以为定式
④索牒视之,率非首犯,悉伸其冤抑
⑤皆前代弊政,齐贤悉论免之
⑥齐贤居使职,勤究民弊,务行宽大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齐贤出身贫苦,从小有大志向。宋太祖到西都时凭平民的身份献策,陈述了十项事件,其中四项得到宋太祖的肯定,并把他推荐给宋太宗。
B.张齐贤为官敢于担当。他担任江南西路转运正使时,了解到饶州、信州等地出产铜、铁等金属。就制定新的铸钱方法,并使别人无话可说。
C.张齐贤为官关心百姓。各州罪犯大都押送京城,途中常死亡十分之五六,在他的建议下,朝廷采取措施,严格审问,从此江南的犯罪减少大半。
D.张齐贤为官正直。李氏占据江南时,设立了义军,李氏归附后,这些义军都回乡务农,但有官员要求把他们编人军队,张齐贤上书据理力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诣阙面陈其事,敷奏详确,议者不能夺。(5分)
(2)有池榭松竹之盛,日与亲旧觞咏其间,意甚旷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