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
清平乐 ·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本词情景交融,王氏庵 的景象和词人 的心情即相融会,增强抒情效果;一句 “ ”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不仅推进词人情感的发展,而且前后对比,突出重点。(3分)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图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
B. |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
C. |
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
D. |
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
(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
B. |
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
C. |
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
D. |
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
(2)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
B. |
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
C. |
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
D. |
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_______________”一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_______________”二字指秦汉故都咸阳。
(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①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 ②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 ③冷。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②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③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8.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两句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