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 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殷通。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吴广爱人                           ②至陈                     
③使公及桓楚将                        ④桓楚在泽中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令辱 B.皆下 C.此亦天亡秦时也 D.独籍知

翻译句子。   
①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文:                                                                  
②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文:                                                                  
从上述两个语段中,可以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论语》七则,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项为之强

下面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恕乎不善者而改之 B.时有物外之趣温而知新
C.可为师矣仁为己任 D.心所向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B.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
C.《论语》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则都是寥寥数语,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乎”、“矣”、“也”等语气词频繁使用,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由,诲女知之乎!”当中,让人感受到孔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从“其恕乎”中,可以看到孔子故意反问弟子,让弟子迷惑难解来加深印象。
D.第六则,用“岁寒”比喻恶劣的社会环境,用“松柏”比喻坚守节操的君子。人们常常用这一句话来形容一个人能经受得住环境的考验。与此句有相似意境的俗语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炼”等。

翻译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每句2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文言文阅读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拔一根()②欲做人()
③拔()④猴不痛叫()
翻译句子
①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②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此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是,他的原意是
现在一般用来形容
寓言往往借助一个虚构的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试概括本文寓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趣[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B.数十鞭:鞭子
C.作青云白鹤观:景观 D.出神方:正

与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昂首观之

A.驱之别院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心之所向 D.使之冲烟而飞鸣

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揭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B.“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句中,“捉”、“鞭”、“驱”三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作者没有环境保护意识,不爱护小动物。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一句的停顿应该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童趣》一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千万倍,从而享受到了一种独有的乐趣。

翻译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每句2分)
(1)故时有物外之趣。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文言文阅读。 (12分)
祖逖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日:“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与刘琨为司州主簿俱:②渡江及:
③大王能命将出师诚:④睿无北伐之志素: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②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同寝,中夜闻鸡鸣”中包含了怎样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让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曾不吝情去留舍不得 B.环堵萧然萧瑟的样子
C.造饮尽就 D.其言兹若人之乎辈、同类

下列各组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欣然忘之不能尽其材 B.因为号焉此自终
C.或置酒而招黔娄妻有言 D.置酒而招之一食尽粟一石

对“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描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是从居住条件的简陋和衣食的匮乏两个方面的描绘了五柳先生的日
常生活。
B.这句描写是为了突出五柳先生贫困的生活,引起读者的同情。
C.这句描写是为了突出五柳先生贫困的生活,反衬他“晏如也”的生活态度。
D.这句描写展现了陶渊明贫困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翻译下列语句。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