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近而立之年的河南濮阳范县郭可江当年以范县文科状元的高分考取了中央财经大学,在大学
毕业从事金融工作三年后,回乡打拼,在有机蔬菜生产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走出了新型农民的成功之路。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成长经历和奋斗故事。
材料一:他出生于普通农家,家境贫寒,高二时父亲因病去世,靠他人资助和打工赚钱完成大学学业。
中央财经大学毕业后他从事理财规划师工作和期货交易,曾日进斗金,但后来又赔到了身无分文,负债千
万。郭可江曾说:“我的性格是越挫越勇,越难越上,过河搭桥,翻山开路,正是吃过的苦成就了现在的我。”
材料二:看到成片的地没人种,食品安全问题也令人堪忧,他决定回乡做菜农。村里人眼中本来最有
出息的郭可江突然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和生活,回老家种菜,家乡人和母亲都不能理解。他顶住压力和议论,
坚定信念;到山东寿光聘请农技专家指导蔬菜生产技术;他白天约企业家和银行谈投资,约政府部门谈批
地批项目,晚上在往返城市间的汽车里睡觉。经过一年多努力,建起了千亩农场,创立了“老家菜园”品
牌,并在自己的农场里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循环模式,形成了生态农业观光园。
材料三:受惠桑梓的郭可江成功后没有忘记回馈家乡和社会,从2008年开始,他向桑梓助学基金每年
捐款30000元、范县希望中学每年5000元。现在他的蔬菜每卖出一箱,都会从中抽出一元钱,资助在校贫
困学生。他是范县桑梓助学的第一批受益者,也是第一批感恩回馈桑梓的受助学子。
⑴ 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郭可江“正是吃过的苦成就了现在的我”这句话的理解。
⑵ 郭可江的奋斗经历对我们个人成长有何启示?
⑶ 结合材料三运用有关知识说明人们应该如何传递正能量?
材料一中国发展,世界瞩目。在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收入之间的差距仍然明显存在。2006年数据显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GDP的比值是3.26:1,09:1;上海人均GDP达到75990元,而贵州只有5750元。从城乡居民收入看,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近1.2万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3600元。我国人均GDP虽然快步跃升,但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农村还有2000万贫困人口。
材料二 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后。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是20.94万亿元,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是2094亿元,增长8%,相当于10年前增长22%,相当于5年前增长14%。近几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虽然都是8%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每年都在扩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包含的绝对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老百姓从经济增长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1)材料一和材料二提供的数据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分析一下材料一反映的问题的原因。
(3)为促进城乡的全面发展,近几年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4)你心目中的全面小康是什么样子的?
材料一
类别 |
美国 |
日本 |
芬兰 |
德国 |
法国 |
加拿大 |
意大利 |
英国 |
中国 |
研发投入 |
1 |
2 |
9 |
3 |
4 |
13 |
19 |
7 |
37 |
技术管理 |
7 |
11 |
1 |
20 |
16 |
9 |
46 |
14 |
24 |
科学环境 |
1 |
13 |
4 |
7 |
3 |
16 |
41 |
26 |
29 |
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
2 |
1 |
21 |
3 |
6 |
7 |
14 |
12 |
29 |
科技国际竞争力 |
1 |
2 |
6 |
3 |
4 |
9 |
35 |
14 |
20 |
材料二
(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4分)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已经采取的战略是什么?它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3)谈谈我国实施此战略的意义。
仔细观赏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变”的是什么?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不变”的是什么?有哪些危害?
(3)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不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情景一:小丽在中考时,因为过度紧张而导致原本会做的题都做不出来了,着急地哭起来,她一气之下,交上考卷,离开考场。
情景二:小童在期中考试时,数学没考好,她很难过。但她认真分析原因,使这次失败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1)请问这两位同学的情绪表现有什么不同?
(2)在现实生活中,以上两种情绪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小林、小明和小平三个是好朋友。有一次放学,三个人在一起做作业,因为对一道数学题的解答方法出现分歧,小明和小平从争吵发展到了身体上的推撞,冲突发生了。小林上前去劝解说:“两个人吵什么啊? 怎么不向我学学,小心点不就永远不发生冲突吗?”
这一情景中,冲突是因何发生?(2 分)
如果换做是你,你怎样避免冲突的发生?
小林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