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墨翁传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②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③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④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⑤,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吾侪⑥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⑦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⑧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注] ①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②黧(lí):色黑而黄。③墨沈:墨汁。④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⑤玄圭:黑色的玉。⑥侪(chái):同辈。⑦弸(péng):充满。⑧徼(jiǎo):求。
下列句子中“之”与“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客有诮之日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今之逐利者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翁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用的力也特别辛苦,就因为它制作艰难,所以他认为很容易就能卖出去。
B.对那些对外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内里却拿着不好的出卖的行为,墨翁不想效仿。
C.墨翁的行为让那些吟诵着圣人的言论,嘴里充满着高尚的品德,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感到愧疚。
D.本文运用对比,突出墨翁则临财不苟,洁身自好,坚守道德准则。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操杵臼_______             咸之_______      
所制墨,有定_______       使吾欲售而彼之为_______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②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月明风清,携稚子邻叟,轻舟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门閟,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干早岁偕计,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遂归,无复荣辱之念。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乐安孙郃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

【注释】①散拙:(为人)散淡粗疏。 ②閟:通“秘”,幽深。 ③偕计:随同计吏。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 (器重)

B.家贫,蓄古琴 (留存)

C.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 (邀请)

D.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 (冒犯)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A.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D.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干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他每天带小儿子陪邻里老人,内心无比失落。

B.有很高诗名的徐凝非常欣赏方干,教他作格律诗,方干赠诗徐凝,却被人怀疑误解,认为方干是讥讽徐凝。

C.方干有几次得到功名的机会,但还是与功名无缘,于是他就断了追求功名的念想。

D.方干一生德行为人景仰,著作颇丰,逝世后他的遗诗三百七十多首被汇编成十卷。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D.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

故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文题目中的“生”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第①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5)《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月亭记》)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 宣 上 恩 德 以 与 民 共 乐 刺 史 之 事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林壑尤美  

②有冀然临于泉者  

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④掇幽芳而荫乔木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

山之僧智仙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修之来此

C.名之者谁?

遂书以名其亭焉

D.山水之乐

乐其地僻而事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甲段所在文章和乙段都表现出作者  (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周望②数为余言,傅金吾③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④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公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柳,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⑤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⑥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勒:压抑。②周望:袁宏道的朋友。③傅金吾:姓傅的宫廷侍卫。④玉照堂:张功甫的园林名。⑤夕舂:夕阳的代称。⑥游客:袁宏道在本文中的自称。

(1)给加点字注音。

①水中藻、荇交横  ②周望数为余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月色入户  

②怀民亦未寝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盖竹柏影也  

⑤今岁春雪甚盛  

⑥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余时为桃花所恋,竞不忍去。

(4)甲乙两文中都各有一个“乐”字,请比较其含义上的异同。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安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释:①白:告诉。②旃:通“毡”,毛织物。③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

④羝(dī):公羊。⑤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⑥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⑦去:通“弆”( jǔ),收藏。⑧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感激)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

C.置大窖中,绝不饮食(食:吃)

D.杖汉节牧羊(杖:拿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妻妾之奉/单于愈益欲降之

B.此之谓失其本心/别其官属常惠等

C.蹴尔而与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是亦不可以已乎/始以强壮出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B.【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

C.【甲】文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乙】文中的苏武可堪称孟子眼中的“贤者”。

D.【甲】文首先闸明了“义”重于“生”,在闸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乙】文中“匈奴以为神”表现了匈奴人对苏武的敬重。

(4)拓展探究。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苏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