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秋水11分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不牛马                            ②不见水         
③河伯始其面目                       ④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             
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2分
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见了秋水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猫说

【明】薛瑄

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铦 且利。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以其未驯也,絷维 以伺,候其驯焉。

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己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维絷。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 起而捕之。比 家人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勿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雏,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遂释之。

已则伈伈泯泯 ,饥哺饱嘻 ,一无所为。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己 也,犹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曰:"彼无为也。"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天 之曰:"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真天下之弃才也哉!"遂笞而放之。

【注释】①铦(xiān):锋利。②絷维:系缚。③遽(jù):突然。④比:等,待。⑤伈(xǐn)伈:恐惧。泯泯:茫然无知。⑥饥哺饱嘻:饥则吃食,饱则嬉闹。⑦匿形致己: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⑧数(shǔ):责备,斥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群鼠闻其声, 与窥其形

相与:   

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

适:   

其病,犹可用其能也

舍: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笑 止之曰(《愚公移山》)

B.余强饮三大白 别(《湖心亭看雪》)

C.未有问而不告、求 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D.然后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猫"类有能"的一组是   

①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

②恐其噬己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③遽起而捕之

④已则伈伈泯泯,饥哺饱嘻

⑤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

⑥又亟往捕之而走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

(5)《猫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后,衡病重而卒,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文正。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或问之

  

②亦不睨视而去

  

(2)翻译句子。

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3)许衡是一个怎祥的人?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以头抢地耳

  

②长跪而谢之曰

  

(2)翻译句子。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唐雎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目的是什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骥:千里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依以从事,犹逾已。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皆如此。

(节选自《墨子•法仪》)

【注释】①法仪:法规准则。②百工:从事各种行业的人。③矩:古代画方形的工具。④县:同“悬”,用绳子悬一重物以测定是否垂直的工具。⑤中:符合。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巧者虽不能中,依以从事,犹逾已。

(3)本文主要通过①  的事例(用原文语句回答),阐明②  的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