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
琐记为公
闻公①有一册历②,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③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④书也。(明·陆容《菽园杂记》)
【注释】①公:指周忱(1381~1453),字恂如,号双崖,今江西省吉州区人。明朝大臣。著有《双崖集》。②册历:记事簿。③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④漫:随便。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A.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 B.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
C.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 D.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 ) (2)书(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公诘其失船为何日? 文中哪句话体现了“民”有诈?(用原文语句回答)
周忱是明代的理财名家,其人格魅力一直为后人所称颂。本文表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
阅读《爱莲说》后做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加横线的字词含义。(
(1)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
(3)濯清涟而不妖()(4)陶后鲜有闻()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理解填空。
(1)短文以莲花为写作对象,同时兼写牡丹和菊花的目的是 。
(2)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爱慕富贵的人多。 |
B.爱牡丹的人多,说明牡丹十分珍稀。 |
C.爱牡丹的人多而爱莲者少,说明作者的知己少。 |
D.这句话讥讽了追名逐利的世态。 |
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课外文言文阅读
景清借书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①,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②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注释】①领乡荐:古代称乡试中试为领乡荐。②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祭酒叱生退()(2)清即持所假书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当书生向景清索还所借的书,景清为什么说 “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
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躬耕于南阳()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减① 十岁时,大将军②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减:不足。②大将军:王敦。③钱凤:人名。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大将军甚爱之”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目似瞑 | B.乃记之而去 |
C.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与钱凤商议谋反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 |
B.从“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中可以看出王右军是一个机智聪明、沉着冷静的小孩。 |
C.王羲之以“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的自然坦然,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使自己成为了郗家的乘龙快婿。 |
D.郗太傅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不选矜持之人,而选择自由散漫之徒,可见其选婿草率。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人未之奇奇: ②恒置帐中眠 恒:
③既闻所论既: ④丞相语郗信 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译:
②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蔽林间窥之窥:偷看 |
B.虎大骇,远遁遁:逃跑 |
C.益习 其声习:练习 |
D.今若是焉是:这样 |
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②公亦以此自矜③以我酌油知之④以为且噬己也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 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
C.②③用法不同,①④用法相同 | D.②③用法相同,①④用法不同 |
下面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虎对驴子经历了虔敬、畏惧、试探、进攻四个阶段,最终吃掉了驴子。 |
B.“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揭示了“外表强大的对手并不可怕”的道理。 |
C.“黔驴技穷”一词现在用来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败絮其中,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
D.全文以驴子的悲惨结局,告诉读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不可轻易示人,否则终将失败。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驴不胜怒,蹄之。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