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①,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②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③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上》)
【注】①卫巫:卫国巫师。②弭:止息。③原隰(xí):宽广低湿的平地。衍沃:平坦肥沃的土地。
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苟得              (2)故患有所不                 
(3)国人             (4)口之言也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民者宣之使言
B.所欲有甚生者衣食是乎生
C.由是则生有不用也夫民虑之于心宣之于口
D.由是则可辟患而有不为也其所阜财用衣食者也。

用“∕”线为下列两个句子标上正确的停顿。(每句标两处)
①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则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② 是 故 为 川 者 决 之 使 导,为 民 者 宣 之 使 言。
翻译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甲】选段所要阐释的观点是                                            
选段【乙】中厉王“弭谤”的方法是                                     。邵公认为“弭谤”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以上均选用文中适当的词语或短语回答)
【乙】文中邵公“谏”厉王“弭谤”时所用的说理方法是与【甲】文所用的论证方法一样的,即都采用了                            说理的方法。【乙】文中“                     ”、“                    ”、“                        
三个短句非常简略而形象地刻画厉王的暴虐昏庸。最终厉王因不听劝谏而落得个“    ”的下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届浙江绍兴中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日() 信() 2)道() 食() ③固() 以()

斗牛与飞雁苏轼
有藏戴嵩①“斗牛”②者,以锦囊系肘自随,出于客观。旁有牧童曰:“斗牛力在前,尾入两股间,今画斗而尾掉,何也?”
黄荃③画“飞雁”,头足皆展。或曰:“飞鸟缩头则展足,缩足则展头,无两展者。”验之,信然。
【注释】①戴嵩,又作戴松,唐代名画家。②斗牛:戴松所画的斗牛图。
③黄荃:唐末宫廷画师,擅长花鸟画。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尾入两 (2) (3)信然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2分)
飞鸟缩头则展足,缩足则展头,无两展者。

选出与“画斗而尾掉”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B.跪而拾之以归 C.学而不思则罔 D.敏而好学

下列选项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黄荃与戴嵩都是著名画家,与作者是同一时代的人。
B.藏“斗牛”图者将“斗牛”图带在身边,是怕图画丢失。
C.牧童认为“斗牛”图与真实情况不符,所以发出“何也”的疑问。
D.“信然”一词,是作者赞叹黄荃的“飞雁”图画得十分逼真。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 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曰:“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
左右 (2)习
(4)为

文言文阅读13分
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如外人()
余人各复至其家()
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仿佛若有光 仿佛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怎样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什么?2分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2分

阅读《爱莲说》,完成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濯清涟而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2)濯清涟而不()
(3)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4)陶后有闻()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