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江绍兴中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日( ) 信( ) 2)道( ) 食( ) ③固( ) 以(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日出而林霏开()(4)山间之四时也()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和“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分别是题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名联,请根据对联内容并联系课文,说说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忧乐有何不同?
文言文阅读。
先生王斗,造 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
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之,焉能有四?”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耳① ,王驷已备矣;世无东国外俊、卢氏之狗②,王之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于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注】①骐麟、耳:古代骏马 。 ②东国外俊、卢氏之狗:古代名狗。下列句中的“于”与画线句“寡人奉先君之宗庙”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C.复立楚国之社稷 |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王斗让宣王亲自迎接他是因为想要引导宣王好士。 |
B.从“生于乱世,事乱君”的言辞可以看出王斗确是一个敢于直言正谏的人。 |
C.王斗称赞齐桓公有五个爱好,齐宣王有四个爱好,因而齐国大治。 |
D.齐宣王是一个能接受意见,知错能改的人。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①造 门而欲见齐宣王 ②焉敢直言正谏
③事乱君 ④王之狗已具矣翻译句子。
①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之,焉能有四?
②宣王谢曰:“寡人有罪于国家。”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诫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夫不具司马迁之志 (2)则几乎罔矣
(3)小大之狱 (4)王之蔽甚矣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知之难乎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B.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其如土石何? |
C.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D.而欲知屈原之志温故而知新 |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成为屈原的知音?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胡宗宪)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节选自袁弘道《徐文长传》)下列句中的“而”与“信心而行”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黑质而白章 | B.夺而杀尉 |
C.朝而往 | D.而吾以捕蛇独存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徐文长虽然屡次乡试都未考中,但是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仍旧聘请他做幕客。 |
B.胡宗宪统领几支军队,威振东南一带,军人们都十分畏惧他,只有徐文长敢和他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
C.徐文长在一酒楼喝酒,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文长暗中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他绑进衙门斩首。 |
D.胡宗宪凡是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徐文长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胡公皆许之 ②属文长代作表 _________
③一军股栗 ④公后以他事杖杀之 _________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信任多此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⑵属使者善遇之()
⑶自负才名不肯谒耳()⑷使者下阶谢,乃已()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A.何不试之以足 | B.何以都不闻消息 |
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D.太祖常劝以读书 |
翻译下列句子。
悦不迎,岂有恙乎?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