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以入。中射之士③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战国策》)
注释:①荆王:楚王,疑为顷襄王。②谒者:禀报的人。③中射之士:即中射士,王宫的卫士。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可食乎( ) (2)因夺而食之( )
(3)是臣无罪( ) (4)而明人之欺王( )翻译句子。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根据文中内容回答。
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讲了哪几条理由?(用自己的话来说)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陶冶:悠闲的样子。②枲:xǐ,麻。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⑴悉如外人()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此公欲来,能容否()⑷麻枲之属()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C.具答之 |
| D.辍耕之垄上 |
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2、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2 分)
A.虽(虽然)欲言皆朝于(向)齐
B.意犹(还)不足遂(于是)致亡
C.百姓何(怎么)得不安乐乎乃(于是)下令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能面刺寡人之(助词的)过者
13、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2 分)
A.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1 分)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15、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译:
16、【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1 分)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用自己的话表述)。(1 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7-20题。
【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稠粥不继,日再食,遂大通儒家经典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或异二者之为为(2)然则何时而乐耶然
(3)既长既(4)日再食再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3)或昏怠,辄以水沃面怎样评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结合甲、乙两文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令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下面句子中,对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季父项梁(小叔父)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 |
| B.学万人敌(抵挡)项氏世世为楚将(做) |
| C.去学剑(前往)又不肯竟学(竟然) |
| 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与籍避仇于吴中(躲避) |
下面句子中,黑体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梁怒之处处志之 |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C.彼可取而代也面山而居 | D.梁掩其口其中往来种作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理解与探究。
(1)文中“_____________”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
(2)本文表现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3)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
(4)下列各项中,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 | 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 |
| C.叙述项羽与叔父的相识相知。 | 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
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