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①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②素业;无③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注释:①天机:天赋的悟性,聪明。②素业:清素之业。③履立:实行,实践。断句,限断三处。
此 事 遍 于 经 史 吾 亦 不 能 郑 重 聊 举 近 世 切 要 以 启 寤 汝 耳。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及至冠婚 / 既加冠 B体性稍定/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C多者或至《礼》、《传》/ 而或长烟一空 D自兹堕慢/ 挥手自兹去翻译句子。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请你举一个例子来证明“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这句话。
公输(节选)
墨子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胡不 见我 于王 于舅家 见之(王安石《伤仲永》)
B.今 有人于此 所欲 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舍其 文轩 醒能述以 文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D.江汉 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复立楚国 之社稷(司马迁《陈涉世家》)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然胡不已乎 这些胡人不会停止进攻
B.此为何若人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C.荆之地方五千里 楚国的土地方圆有五千里
D.宋无长木 宋国没有高大的树木
(3)选文中,通过"文轩之与敝舆""① ""锦绣之与短褐"对比,墨子得出楚国攻宋是"② "的结论。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这一段选文都围绕"劝说"展开,下表对此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项目 人物 |
劝说性质 |
劝说目的 |
劝说方式 |
劝说效果 |
墨子 |
外交 |
劝说楚王放弃攻宋 |
以窃疾设喻 |
② |
邹忌 |
内政 |
劝谏齐王广开言路 |
① |
齐王欣然纳谏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锦 鳞游泳 ②佳木 秀而繁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句子中停顿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或/长烟一空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范仲淹"此乐何极",欧阳修"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标示下列语句的语义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吾妻之美我者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5)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文言文阅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B.今齐地方千里 |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
C.王曰:“善。” |
京中在善口技者 |
D.时时而间进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百姓孰敢不以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B.弗如远甚 |
渔人甚异之 |
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使人之所恶者两甚于死者 |
D.闻寡人之耳者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上对下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
B.本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C.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话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到国,道理由浅入深。
D.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5)分析下列文中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邹忌事①宣王,仕人②众③,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④,王悦之。邹谓⑤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⑥以晏首壅塞⑦之。(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事:是……的臣子。②仕人:推荐人做官。③众:多。④寡:少。⑤谓……曰:对……说。⑥因:因此。⑦壅(yōng)塞:堵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阳之北 |
河阳:黄河南岸 |
B.且焉置土石 |
焉:怎么 |
C.始龀,跳往助之 |
始龀:刚刚长满乳牙 |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虽:即使 |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小男孩参与搬运土石),从冬天到夏天变换了季节,才出现回家一次。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和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清除不掉了,又怎么对付那些沉重的泥土和石头呢?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的思想真是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你怎么就不能像孤儿寡妇那样开明呢。
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握着蛇的山神听说智叟都劝说不了愚公,担心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把愚公移山这件事告知了天帝。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要移山,目的是能到达汉水,通过水路到达更广阔的世界。为此,他想别人之未敢想,干别人之不敢干,终于感天动地,成功移山,造福后人。
B.愚公提出移山,家人纷纷响应,连妻子也献策支持:邻人踊跃参与,连京城氏的一个小孩也热心参与其中。可见,得人心之举自然就能一呼百应,老少云集。
C.从人物的名称上看,两个老人,一愚一智,反映了常人的思维习惯和评价标准;而在作者笔下,愚者大智若愚,智者理屈词穷,褒贬之情分明。这种似褒实贬、似贬实褒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印象深刻。
D.交通不便是古代人们经常面临的痛苦,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总是显得渺小而无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但这篇寓言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及其精神,则更具有儒家积极有为的处世态度,激励人们不怕困难,积极有为,改造自然,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