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2)暇日无聊
(3)元用素强记 (4)取纸追书之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用“/”标出,断三处 (3分)
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乎众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桃花源记》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 可爱者甚蕃(2) 不蔓不枝(3) 香远益清(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下列句子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2)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本文采用衬托手法,用、衬托莲,从而表现了作者。
《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去:____________方:____________欲:____________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
|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
|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
|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