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1为突触结构示意图,数字表示结构,字母表示物质;图2为箭毒对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发挥作用的影响。

(1)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引起兴奋后,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为     ,图1显示的是       个细胞的部分结构.
(2)图1中,神经递质a是通过   方式进入②。③一般是神经元的   部分的细胞膜。与b物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包括           
(3)分析图2可知,人体中箭毒后,箭毒与Ach受体结合,使Na+通道   ,导致突触后膜不能产生电位变化。中毒后的症状是肌肉   (填“松弛”或“僵直”)。
(4)研究发现,Ach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可引起收缩;作用于心肌细胞,可降低收缩频率。为了探究Ach作用于上述两种肌细胞产生不同的反应是否与两种肌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研究人员进行下面实验。
实验步骤:
①利用骨骼肌细胞膜上的Ach受体做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
②将上述抗体分别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③一段时间后,用         分别作用于这两种细胞,观察它们收缩反应变化的情况。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则骨骼肌细胞膜上的Ach受体与心肌细胞的不同,表明Ach作用特点与两种肌细胞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性别与年龄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②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些不妥之处,请把它指出来。

(2)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调节体温的中枢,下面给出了四张坐标曲线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则符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 ;符合乙鼠生理状况的是

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
(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时,人体新陈代谢,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耗氧量;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中枢调控的。
(3)从上述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系统参与,最终实现稳态。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世纪20年代起,温特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测得玉米胚芽鞘生长素的侧向再分配如下图所示。


材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利用气相一质谱等物理化学法测得向日葵下胚轴、萝卜下胚轴和黄化燕麦芽鞘的生长素分布如下表所示。用同样方法还测得萝卜下胚轴的萝卜宁、向日葵下胚轴的黄质醛等物质向光侧多于背光侧。
表:向日葵、萝卜和燕麦向光性器官的IAA分布:

黄化燕麦芽鞘
3
IAA分布%
测定方法
49.5
50.5
50
绿色向日葵下胚轴
3
51
49
48
分光荧光法
5
50.5
49.5
50
免疫法
绿色萝卜下胚轴
3
5l
49
45
电子俘获检测法
器官
实验数
向光一侧
背光一侧
黑暗处理
电子俘获检测法


(1)材料l说明,生长素受到单侧光照射后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生长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所以胚芽鞘向光性生长。
(2)材料2的黑暗处理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2是否支持材料l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2的学者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应该是

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试验。请分析回答: 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至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 ______________育种方式,这种方法属常规育种,一般从F2代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A→B→C的途径表示育种方式,这两种育种方式中后者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
(2)B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
(3)E方法所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所用的方法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育种时所需处理的种子应是萌动的(而非休眠的)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C、F过程最常用的药剂是______________,其作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5)由G到H过程中涉及的生物技术有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
(6)K→L→M这种育种方法的优越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具有2对相对性状的某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中甲植株(纯种)的一个A基因和乙植株(纯种)的一个B基因发生突变的过程(已知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请分析该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2)图右为甲植株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细胞, 它的基因型为________,
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请在右图中表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3)甲、乙发生基因突变后,该植株及其子一代均不能表现突变性状,为什么?
可用什么方法让其后代表现出突变性状。
(4)a基因和b基因分别控制两种优良性状。请利用已表现出突变性状的植株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培育出同时具有两种优良性状的植株(用遗传图解表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