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亭台楼阁、轩榭廊桥,分工细致。具体到建筑内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选材上不以阴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同无数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 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简要回答。(6 分)
请具体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请写出《阿房宫赋》 中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的两处语句,结合语段以及自己的体会,分别分析其体现出的理性精神。(6 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卓荦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果戈理:不死的魂灵
尤里·马恩
2009年4月1日,俄罗斯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的200周年诞辰。斯人已逝,但并未被世人所遗忘。
果戈理对文字的精准驾驭、对世事的洞察入微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出生在渡尔塔瓦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瓦西里年长母亲玛丽亚14岁,果戈理是他们浪漫爱情的结晶。果戈理的文学天才与幽默感遗传自父亲,而他敏感多思、淳朴善良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性格,则继承自母亲。
父母的关爱和家乡旖旎的自然风光赋予年幼的果戈理以灵性,而乡村民谣诗赋的耳濡目染,更点燃了果戈理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激情。
中学时代,他悄悄地创作了一首长诗,有些稚气但琅琅上口。到圣彼得堡后,他对诗作略加润色并寄给了出版社,童年时代的涂鸦之作变成了铅字。诗作开始在各大书摊发售,但内容的青涩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旋即引来毫不留情的批评。果戈理一举烧毁了他的长诗原稿。
不过,这并非他首次焚稿,中学时代他就以这种方式处理了自己的处女作《特雏尔多斯拉维奇兄弟》。
熟读果戈理作品的人都知道,作家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然而,他不幸的爱情生活却一直鲜为人知。在他看来,妖娆女子是世间最可怕的诱惑,必须有足够的自制力才能加以抗御。每次邂逅爱情、遇到美女,他都会惶惶然不知所措。
青年果戈理有过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那时他刚到圣彼得堡,经常去维耶利戈尔斯基伯爵家做客,对伯爵的掌上明珠安娜一见倾心。尽管才华横溢,但他在女性面前总是拙于言辞。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社会地位差别太大,以至于我不想说出她的名字。”坠入爱河的果戈理经常给安娜写信,他在寄自莫斯科的一封情书中说:“我安顿下来了!吃住都不花钱。我并不需要钱。所以我从不去想它。”安娜的母亲在看过信后,觉得果戈理实在不善持家理财,所以并不支持这段感情。果戈理曾请安娜的姐夫帮他提亲,遭到了无情的拒绝,非但如此,他还被视为这个家庭不受欢迎的客人。后来,此事在上流社会传开,令果戈理感到莫大的羞辱,这也许正是他终身未娶的原因之一。
据说,莫斯科第一美女、著名诗人罗斯托普钦娜爱上了果戈理,女诗人曾经俘获过莱蒙托夫等众多才俊的心,但却未能打动果戈理。果戈理去世后,女诗人曾独自夜探心上人灵柩,并每天差人往果戈理坟前送上二束鲜花,直至终老。
果戈理在圣彼得堡成名,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却没有购置任何一处房产。年轻时,他便将继承自父亲的财产转移到母亲和姊妹的名下。自己选择了四海云游。成名后,朋友都视接待、收留果戈理为一种荣耀,但有时也难免会滋生嫌隙。
他曾经在《莫斯科人》杂志的总编波戈金处住过一段时间,两人的交流经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但身为出版人,波戈金希望果戈理能将《死魂灵》第二部的若干内容先交给自己发表,而果戈理并不急于将小说付梓。生性倔强的他从不奉旨填词,更不曲意逢迎,他觉得文学创作是水到渠成之事。因此,他与波戈金的关系变得相当微妙,只能搬出来另觅落脚之处。
1848年,他搬到了托尔斯泰伯爵处,爱才的伯爵给他腾出了两个房间。如今,这栋旧宅被辟为果戈理之家。
与安娜未果的恋情给了果戈理沉重的打击,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他期待着《死魂灵》这部堪与但丁《神曲》相媲美的作品的问世。然而,由于后期沉迷于过去所无情批判过的宗教,他的思想越来越矛盾,创作速度越来越慢,对已写成的文字越来越不满意。最终,他决定将第二卷书稿付之一炬,从头再来。焚稿后的第十天,饱受病痛折磨和创作煎熬的他凄凉地离开了人世。这个冷眼观世界的智者,一生颠沛流离,临终时裹身的是一件被汗水浸透的、多日未换洗的袍子。他的遗言是:“不要去思考死魂灵,要想想自己鲜活的心!”
(摘编自200 9年4月8日《参考消息》)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果戈理出生于小贵族家庭,完全继承了父亲、母亲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这使他从小就能精准地使用文字,对世事洞察入微。
B.果戈理中学时代开始创作诗歌,作品虽然得以出版并大量发售,但还是招来尖锐的批评,因为这些早期诗作写得并不成熟。
C.虽然果戈理“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但他的爱情生活却屡遭挫折,未果的恋情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使他对婚姻爱情心灰意冷。
D.作家一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早日发表,但果戈理却不同意将《死魂灵》第二部提前付梓,这表现了果戈理的迂腐和不通人情世故。

E.本文通过对果戈理文学创作、爱情遭遇及其他点滴生活事件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果戈理倔强的性格和鲜活的人生,读后令人惑慨和深思。
综观全文,果戈理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果戈理与伯爵女儿安娜的恋爱为什么失败?请简要说明。(6分)

果戈理一生曾几次将自己辛勤创作的作品付之一炬,对他这种做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城乡有别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味道最美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 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池塘里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淡的火焰上,一条似乎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脆嘣嘣的,有滋有味。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满是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好揣度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事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蔬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种,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写满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澄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我只有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上面说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全国人口的62%以上。可否这样说:如今大部分中国人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离开小山村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叙写了“我”在乡下吃饭、与老农亲切交谈的经历和“我”的感受,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反映的问题重大,引入深思。
B.老农在烤鱼时只放了盐,没放其他任何调料,而“我”却吃得有滋有味,觉得是味道最美的食品,这说明盐其实是最好的调料,只要有了盐,其他调料是可有可无的。
C.老农向我询问之前先是“清了清嗓子”,然后“咽下了几大口唾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说明问题在他看来确实重要,一方面表明老农城府很深,问还是不问,颇为犹豫。
D.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旁边一个偷听的小伙子主动出来给“我”解了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E.对于老农坦言的“城乡有别”,“我”“心中满是惘然”,说明“我”意识到了生活中一些美好东西的丧失;而“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则表明“我”对“城乡有别”现象的理解。
小说最后一段写道:“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作品中的“老农”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后面加※号的几个段落是议论成分,有人认为,作为小说,这样写是多余的,不合适。你认为这样写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如今,传统互联网增长速度放缓,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行业创新的全新引擎。很多基于移动互联网本身的应用产品不断涌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土壤中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其中,微信以其创新的功能和超凡的用户体验走在同行业产品的前列。
作为腾讯公司布局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产品,微信受到了上亿人的关注。自2011年1月21日正式发布至今,微信用户总数已突破一亿。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微信多次占据社交类应用软件下载排行榜首,创下移动互联网APP应用成长的奇迹。
腾讯将微信的产品定位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微信本身在手机上的流行和丰富的应用将使得微信成为腾讯在手机端的平台,这和QQ在PC端的作用一样。QQ满足了用户同步通信的需求,微博满足了异步通信的需求,微信则提供更大的弹性,让用户更加从容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社交关系,进行人际沟通。
现在,人们使用手机的习惯不再是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而是利用碎片时间在任何地点连上互联网,保持在线,获取和发布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数据业务取代语音通话服务,上升为用户最迫切的需求,微信的出现助推了这种潮流。
最初,微信1.0只是一种更快速的语音短邮,腾讯内部管这个项目叫“微邮件”,不同于传统的短信或彩信业务,用户仅需通过WiFi或者3G网络的支持,就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完成通讯。使用时,只需按住屏幕下方的对讲键,对着手机话筒讲话,讲完后松开,软件会把你说的话发送到对方的终端上。同时,微信还能给对方发送视频、图片和文字,很多人把它称为手机“语音留言箱”。
微信2.0新增语音对讲功能,其中多人留言形式很吸引人,不同于语聊,大家是以听一条条的留言来互相对话,虽然增加了延时性,但却多了一番不同的风味。此时,人们把微信称作“手机对讲机”。
微信3.0加入了陌生人交友。两个主要功能是摇一摇和漂流瓶。摇一摇是找到与你同时晃动手机的人,漂流瓶是对陌生人信息的回应,也是QQ邮箱漂流瓶功能的平移。
到了微信4.0,腾讯开始了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将其他应用不断引入微信开放平台,为用户带来更多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功能,提供了更多附加服务。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微信将加速社交、游戏、电子商务等更多领域的第三方优质应用从PC端向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平移和整合,构建起一个集邮件、短信、SNS、即时通讯等应用于一身的个性化立体式通讯服务平台,让沟通更加轻快便捷。
微信每一次更新所带来的新功能总能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微信4.2就做出了两个重要的更新——视频通话和网页微信。不少人已经开始畅想,认为这种新的视频通信或将改变未来主流的通信方式。微信,正在快速向着创新的方向前进,我们期待腾讯继QQ之后的下一场互联网变革。这一切,将由微信主导!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20期)
下列对于微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是在传统互联网增长速度放缓,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后,基于移动互联网本身应用而涌现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产品。
B.作为在移动互联网中出现的全新产品,微信具有创新的功能,并能让用户产生不同一般的体验,因此在同行业产品中名列前茅。
C.微信是腾讯公司的核心产品,受到世人普遍关注,因此,微信多次占据社交类应用软件下载排行榜首,创下移动互联网APP应用成长的奇迹。
D.微信与QQ和微博相比,更具优越性,它能为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提供更大的弹性,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人们更习惯于利用手机连上互联网,并保持在线,随时随地获取和发布信息,从而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B.数据业务取代语音通话服务,现已成为手机用户最迫切的需求,微信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助推了这一潮流。
C.最初的微信已经与传统的短信或彩信有所不同,不仅可以借助相关支持使用智能手机完成语音通讯,还可以给对方发送视频、图片和文字。
D.微信2.0增加了语音对讲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听一条条的留言来互相对话,从此,人们就把微信称作“手机对讲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3.0虽然加入了陌生人交友,增加了摇一摇和漂流瓶这两个主要功能,但是与陌生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是难以实现的。
B.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使微信将其他应用不断引入自己的开放平台,从而使微信具有更多的应用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C.随着更多领域的第三方优质应用从PC端向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平移和整合,微信将成为一个集多功能于一身的通讯服务平台。
D.微信出现以来,不断地更新,目前仍在向着创新的方向快速发展,人们希望腾讯在继QQ之后的下一场互联网变革中,微信能够发挥出主导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 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足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学资料。我拥有梁任公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立报》等。这都是当时内地寻常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西海西沿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
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父亲梁济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遗言:“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如果说今日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那一点儿不奇怪。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也!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父亲的信任且放任只是建立在梁漱溟少年时的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的基础上,可见这个“民主家庭”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B.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亲历清末、民国时期的动荡,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带着对旧世界的眷恋投积水潭自尽。
C.旧居遗址的描写,在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中。烘托出梁漱溟先生的成熟智慧和不卑不亢,并引出后文先生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D.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认为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深厚”。

E. 安福胡同、地安门中学、西海西沿2号,这一个个地方勾勒出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轨迹,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代大师的成长。
梁漱溟先生对自学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梁漱溟先生的人生里,父亲对他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逢乱世,父亲梁济带着“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投湖自尽,梁漱溟却坚信世界一天一天往好里去。做法不同,但都称得上“中国的脊梁”。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