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信件和日记能够反映时代风貌,下列材料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的探索和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材料二 1935年,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的世界。”罗曼·罗兰还撰写了《莫斯科日记》,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⑴、材料一中的“明智试验”是指美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改革?此项改革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相比有何显著特征?
⑵、依据材料二并从经济的角度看,20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罗曼·罗兰认为苏联“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有何具体表现?
⑶、美苏两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对20世纪四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二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
--唐·周匡物《及第谣》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的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材料二
材料三 当今世界,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新秩序”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这是某同学在历史研究课上搜集到的两幅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什么?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对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做一简要说明。
(3)材料三反映了世界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1)据材料一回答,当时日本统治者为学习中国某一朝代的先进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采取了什么举措?受中国该朝代的影响日本进行了什么改革?
(2)近代日本与中国等其他亚洲国家一样,也曾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辱,日本是通过什么改革摆脱这种命运的?
材料二这场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869年,日本天皇就颁布一道“御笔信”,直言“要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此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特别制定《征讨清国策》,提出与中国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3)材料二中这场“战争”后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4)据材料三图一回答,中国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5)材料三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四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极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日本核泄漏危机。日本大地震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做出反应:日本股市大跌,日元指数攀升,周边国家乃至欧美金融市场都受到波及,原油、黄金、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震荡。
(6)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阅读下列材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材料二有人致信荷兰殖民者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秦皇”在哪一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为了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2)材料一中的“汉武”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3)元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4)材料二出自谁之口?
(5)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
(6)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我国政府为了实现国家统一提出了哪一重大决策?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7)19世纪中期,美国也面临着国家分裂,它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位先生作为军官……将比联邦中的任何其他人更能博得全美国的支持,更能联合东部十三州的真诚努力。
-——大陆会议上关于大陆军总司令人选的提议
材料二:这位身材不高、有这钢铁般意志和锐敏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映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
——1933年3月4日美国第32届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四:(他)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村庄。”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位先生”应是谁?他领导了哪一场战争?(l分)战争胜利后,他主持制定了哪部宪法?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场革命的性质是什么?(l分)
(3)材料三中的“总统”是谁?为战胜“恐惧”,这位总统实施了什么政策?(l分)
(4)材料四中的号召人应是谁?(l分)这位号召人通过哪一种建设模式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1945年2月,他和材料三中的“总统”共同参加了二战中的哪一国际会议?
(5)根据以上四位人物的活动,概括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