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对“发酵现象”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编号 |
纯净水 |
白糖 |
发酵粉 |
瓶口处理方式 |
l号瓶 |
400ml |
10g |
1g |
套上气球,并用线扎紧瓶口 |
2号瓶 |
400ml |
10g |
不加 |
套上气球,并用线扎紧瓶口 |
编号 |
2天后,实验现象 |
1号瓶 |
不断冒出气泡,气球膨大 |
2号瓶 |
不冒气泡,气球不膨大 |
(1)加入白糖的目的是 :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 ,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
(2)2号瓶在该实验中起 作用。
(3)1号瓶气球膨大,说明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
(4)用手分别握住l号瓶壁和2号瓶壁,感觉l号瓶温度明显高一些,说明在发酵过程中释放了 。
(5)取下套在l号瓶口的气球能够闻到酒味,这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
(6)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酵母菌发酵产酒量随环境条件不同而变化的曲线是( )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的炭疽时,利用绵羊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处理 |
第二次处理 |
|||
方法 |
结果 |
方法 |
结果 |
|
甲组绵羊 |
注射脱毒病菌 |
没有患炭疽 |
注射强毒病菌 |
没有患炭疽 |
乙组绵羊 |
不注射脱毒病菌 |
没有患炭疽 |
注射强毒病菌 |
患炭疽 |
请分析回答:
(1)甲组绵羊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是因为_______。
(2)乙组绵羊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
(3)为防止炭疽在人群中流行,美国卫生部门加强了对邮件等物品的检疫,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采取的这一措施属于_______。
下图是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实验时,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2ml的浆糊,再向2号试管加入2ml唾液,向1号试管加入____________。
(2)烧杯中的1号、2号试管适宜放置在_____℃的温水中,效果较好。
(3)十分钟后,再往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2滴碘液,预期2号试管________(填“变蓝”或“不变蓝”),该现象说明2号试管中的淀粉已经被淀粉酶分解了。由此可见,淀粉在人体消化道内消化的起点是_______。
某生物学习小组开展“环境水质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制作2组生态瓶并编号,A组各加入200ml的清水,B组加入200ml一定浓度的污水;然后各放入100粒青蛙卵到瓶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请分析作答。
(1). 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主要内容是。
(2). 他们选取受精卵数量为100粒而不是5粒的是。
(3). 若其中有一组孵化出小蝌蚪的数量少且部分形态异常,你估计是组,原因是。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甘薯(俗称地瓜)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 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一样大小的4个花盆,分别装入同种等量的土壤,并编号。
②将16棵同品种、生长状况相同的带芽甘薯分别种入4个花盆中,每个花盆中4棵。
③再将4个花盆分别放在表中设置的环境中(见下表),并观察记录甘薯的生长状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③号和④号进行对照,变量是;预测实验结果都不会生长发育,这说明设计对照实验时除变量不同外,其余的条件应该。
(2) 本实验探究了环境因素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3)请预测:一段时间后,生长状况最佳的是号花盆的甘薯。
(4该小组同学在做实验时,将实验没用完剩下的甘薯放在实验桌上,忘记处理了,过了几星期后,发现这些甘薯的芽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育,只是甘薯个体比原来明显小了很多。请分析这主要是消耗甘薯内的有机物了。
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形态变化的影响,某同学利用30只大小、发育状况相似的蝌蚪,制定并实施如下实验计划:
⑴.将3个玻璃缸分别编为1号,2号,3号。
⑵.在3个玻璃缸中分别放入2000mL提前晾晒3~4天的自来水和等量的新鲜水草,然后在每个玻璃缸中放入10只蝌蚪。
⑶.在1号玻璃缸中加入甲状腺激素5mg;在2号玻璃缸中加入甲状腺抑制剂(甲硫咪唑)5mg.3号玻璃缸作为对照,缸中不加药.
⑷.向1号,2号玻璃缸连续投药7天,每天一次,药量相同.在喂养过程中,每两天换一次水,每次换3/4的水,每天还需喂饭粒少许。
⑸.每隔1天(或2天)观察一次,观察时用小网将蝌蚪捞出来放在培养皿中,再将培养皿放在坐标纸上(1mm×1mm),观察并且测量蝌蚪的体长变化,前肢和后肢的生长情况,尾的变化等,特别要注意观察1号玻璃缸中蝌蚪的形态变化。
⑹.连续观察10~20天,把每次观察,测量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分析回答:
⑴选取蝌蚪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其发育过程为__________.
⑵要说明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本实验中共有___组对照实验。
⑶预测结果:1号缸蝌蚪______________;3号缸蝌蚪按正常时间发育成蛙;2号缸蝌蚪则_______________,此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