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一字便能透露情思。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知”和“斗”二字的妙处。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的诗。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整体感悟诗歌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赏析下面的诗歌,选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A.在诗人看来,碰毁船只不是礁石的责任,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的袭击。因此,诗人笔下的礁石便成了受迫害又敢于斗争的形象。 |
B.诗中的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的象征。 |
C.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运用比喻、衬托手法,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 |
D.全诗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寓意深刻,是诗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自己的心去写”的结果。 |
对下面一首新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花与刺
艾 青
一
上帝和魔鬼
都是人的化身
二
时间顺流而下
生活逆水行舟
三
玫瑰用刺保卫芬芳
蜜蜂用刺保卫甜蜜
四
朝向光走的时候
不要忘记后面有影子
A.诗的第一节说明了最崇高的与最丑陋的,是人类自身的缔造。 |
B.诗的第二节是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时间与生活的对立统一规律。 |
C.诗的第三节形象地展示了事物相辅相成的规律。 |
D.诗的第四节写了“光”与“影子”的关系,提醒人们注意两者的辩证规律。 |
对下面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间场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 |
B.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露出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追求。 |
C.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理,却表达了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 |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富有象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