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有
| 技术门类 |
西方发明 |
上海 |
重庆 |
| 铁路 |
1825年 |
1876年 |
1934年 |
| 天气预报 |
1856年 |
1873年 |
1939年 |
| 电话 |
1876年 |
1882年 |
1912年 |
| 电灯 |
1881年 |
1882年 |
1906年 |
| 汽车 |
1883年 |
1901年 |
1928年 |
| 无线电 |
1896年 |
1909年 |
1928年 |
①中国科技近代化沿海比内地早 ②中国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交通和通讯技术 ④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
|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
清朝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词中的情景当时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环渤海地区 | B.两湖地区 | C.四川地区 | D.珠江三角洲地区 |
“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厥土不宜桑,桑事殊艰辛。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诗中描述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于
| A.唐朝 | B.宋朝 | C.元朝 | D.明朝 |
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下列史实与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现象不符合的是
| A.在江南地区出现了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 |
|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
| C.商品经济伸向农村 |
| D.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
2010年4—7月,我国对“南澳一号”古沉船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清洗一个瓷钵的过程中,发现了“林宅”二字,专家辨认这两个字是烧窑时就留在瓷器上的,或许就是订货方要求留下的,可能是古代国外某个买家定做了其中一些瓷器,为了区分而特意留下自己的姓氏。根据你所学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古代沉船沉没的时代最有可能是
| A.两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宋元时期 | D.明清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