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同学在做微生物实验时,不小心把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混合在一起,得到混合菌。请你完成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的实验步骤,并回答有关问题:
(1)主要步骤:
①制备两种培养基:一种是____________培养基,另一种加__________的培养基。分别分成两份,依次标上A,A’和B,B’,备用。
②分别向A、B培养基中接种____________。
③接种后,放在恒温箱中培养3~4天。
④分别从A、B培养基的菌落中挑取生长良好的菌种,接种到A’、B’培养基中。
⑤接种后,把A’、B’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培养3~4天。
(2)回答问题:
在步骤①中,为保证无杂菌污染,实验中应采用的主要措施有对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在酒精灯火焰上灭菌、接种过程在__________________附近进行。第④⑤两个步骤的目的是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毒蛋白基因转入到普通棉株细胞内,并成功的实现了表达,从而培育出了能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抗虫棉。其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1)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其核是
(2)获取Bt毒蛋白基因的方法一般有
(3)Ti质粒是农杆菌中的一种质粒,其上有T-DNA,把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中是利用了T-DNA的特点。Bt毒蛋白基因转入普通棉株细胞内并成功实现表达的过程,在基因工程中称为
(4)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很多,在该题中涉及到的方法是
(5)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必须有
(6)目的基因能否在棉花植株体内维持和表达,这需要通过检测才能知道,检测采用的方法是。若从个体水平来做何检测?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请据图回答

图中甲表示乙表示丙表示
(2)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②和③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 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 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________的含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如何改善这一干扰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请你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是一个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 ,猫头鹰占个营养级
(2)该食物网有条食物链
(3)该食物网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4)该食物网再加上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_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我国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_ ____。
⑷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问题: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 N=___________头(计算公式是:N︰[a]=[b]︰[c])。

A.30 B.32 C.64 D.96

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萘乙酸等,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很广泛。

(1)2,4—D 是一种最早应用的选择性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它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单子叶农作物与双子叶杂草对2,4—D浓度的反应如右图曲线所示。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2.4—D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②图中X点(甲、乙的交点)对应的浓度对于双子叶杂草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_,2.4—D作为除草剂的最佳使用浓度是__________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
③近几年,媒体经常报道有些农民使用除草剂导致作物绝产的消息。如是某农民使用的2.4—D不是假冒产品,请你分析导致作物绝产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2.4—D还能促进插条生根。为了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某生物兴趣小组先做了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图中纵坐标的标识是______________;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____________之间。
②做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正式实验中要实现实验目的,最少需要设置___________组实验(相对浓度梯度为1)。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