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全国首届微艺术季在武汉落下帷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7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在“微艺术”这一概念下创作了200余幅作品。“微艺术”也是第一次以正式独立的形态被大家所关注。据此回答:下列对“微艺术”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具有发展性,不受时代的影响
②具有创新性,是作者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
③具有客观性,不受作者主观因素的制约
④具有继承性,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目前,“微艺术”浪潮席卷了整个网络,也延伸到很多人的生活中。微摄影大赛、微电影大赛……电影、摄影、绘画这些“高高在上”的艺术门类在“微”世界里,变得那么和蔼可亲。这体现了
①大众传媒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文化发展要面向广大人民,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③受群众喜爱的“微艺术”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④“微艺术”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文艺形式的衰落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微信作为一种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传播方式,获得了众多手机用户和网民的青睐,很多人用微信交流信息。这一现象进一步印证了()
①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传播方式的变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④ |
2015年9月27日,是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目前,我国已在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我国在其他国家开办孔子学院( )
①是为了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是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说明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就是把文化原封不动地传递下去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2015年10月17日,为纪念中法建交51周年,中法两国元首互致贺信。中法是东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成为两国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原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谱写新的篇章,己成为世界各国“以文会友”、相知互学的典范。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繁荣 |
B.尊重文化多样性,要从根本上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
C.尊重文化多样性,使不同民族文化最终会走向完全融合之路 |
D.面向世界,全面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成果 |
截至2015年,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30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
①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③它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④它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③ |
提起端午节,人们就会想起吃粽子、赛龙舟、祭屈原等习俗,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国远古的祭龙日。当时,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希冀以龙的威慑力驱除灾疫邪祟。此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由此可见()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民族节日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③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习俗有持久影响
A.②③ | B.①② | C.①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