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材料二 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
国家 年份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
国家名称 |
英国 |
德国 |
美国 |
法国 |
1820年 |
50 |
15-20 |
—— |
10 |
|
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的位次 |
3 |
2 |
1 |
4 |
1870年 |
32 |
10 |
13 |
23 |
|
|||||
1896年-1900年 |
20 |
7 |
17 |
30 |
|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的位次 |
1 |
4 |
5 |
2 |
1913年 |
14 |
6 |
16 |
36 |
|
请回答:
(1)请你从材料一中说出世界头号工业国家是哪一个?该国成为当时世界头号工业国家的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帝国主义间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你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帝国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争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由此最终演变成什么结果?这一结果对我们今天有什么警示?
为巩固国家统一,古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请回答:
(1)西周时期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
(2)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响?汉武帝为加强思想控制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3)从古代统治者巩固国家统一的行为中,说说你得出什么认识?
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措施: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世袭特权;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商鞅变法触犯了保守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
材料三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他趁机说道:“行军途中,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后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相桓公”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哪些经济措施可以促进秦国农业的发展?
(3)材料三中的“皇帝”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主持的这场改革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皇朝是空前统一的大国,国力强盛。有力量对外发展,积极对周边民族和国家进行政治军事活动,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当时汉皇朝的外交活动,通过陆路和海路,几乎遍及亚洲,影响远达欧、非。同时汉皇朝吸引了有关民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丰富了我国当时
的经济、文化。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
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
展。
——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皇朝对外发展的条件及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何时?东汉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改进造纸术的关键人物是谁?
(3)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可谓波澜壮阔、壮丽辉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为其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什么?(4分)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该道路的开辟主要与哪位伟人有关?探索这一道路的首创杰作是什么?(6分)
(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其成熟的标志事件是什么?并另举一中共成熟的历史事件。(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在中共这个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各阶层纷纷起来抗日,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
——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张、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袁鹏飞讲中国史》(下)
材料四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军侵略中国东北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及和平解决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