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
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
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①③④ |
有学者曾提出中国近代史上存在“转石效应”——某场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与此“转石效应”相契合的改革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最重要的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
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原学名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原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
A.崇尚西方思想文化 | B.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
C.全盘否定本国文化 |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
B.隐含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 |
C.承载了北大人“肩负重任”的理想与追求 |
D.反映了“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