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这场表面上轰轰烈烈,骨子里依然在传统文化范畴中运作的‘革命’,尽管已经渗入了一些近代先进的思想文化因素,但结果却还是一幕不堪回首的悲剧,对江浙一带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巨大破坏是很难估算且无法弥补的。”这场“革命”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运动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A.宋代以前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B.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C.宋代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宋代我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打破坊市界限,官府对市的监管被取消

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 )
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下图反映出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增长图

A.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
B.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在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D.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逐步确立

有人曾把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是“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对这个比喻理解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①新经济的出现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④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