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推动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出现的因素分别是
| A.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
|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
| D.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最高权力机关有直接选举产生 |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
|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
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
|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 B.君主集权加强 |
| C.内阁取代六部 | D.首辅权力失控 |
乾隆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 B.长途贩运发达 |
| C.区域经济发展 | D.抑商政策改变 |
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 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 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
| A.小农经济发展 | B.商品经济发展 |
| C.社会风俗影响 | D.苏州航海业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