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另外,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⑤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常常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选自《意 林》2012年第24期)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②段最主要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文章划横线的句子中哪一个短语最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生命之芯》,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A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B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⑾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选自《时文选粹.精品散文》,有改动)
系上文,体会第⑦段中“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一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文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请从第①段划线句中的A.B两句中选一句赏析。
选()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
本文第⑩段中写道“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作者产生敬意的原因。
阅读全文,你从葡萄叶子夭折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

阅读《“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完成后面小题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时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晴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选文开头由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写起,有什么作用?
文中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
谈谈你认不认同“老人摔盘离席”的做法,并具体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读下面文章。
最后一次家长会
①儿子小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家长会,是我参加的。
②七点整,家长陆陆续续到齐,签到后,找到自己孩子的座位,依次坐下。看得出,大家都是精心打扮了,衣服都比较光鲜得体。签到的时候,有的家长彬彬有礼,有的家长细微谨慎。其中有一位家长言行举止与众不同,惹得其他家长对她投来无数恶厌的眼光。只见她一见老师,开口就一句,“老师,难怪许玉成绩那么差,就是因为你们把她安排在最后!”说完拿起笔刷刷刷签完名,随手将笔一扔,昂首挺胸迈开大步朝第二组离讲台最近的位置走去,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屁股就坐了下去。此情此景,稍微有点素质的家长,无不摇头。
③会是七点半开。时间到了,老师示意众家长安静,门轻轻关上,老师清了清嗓子,正准备开口时,刚关上的门又轻轻地开了。只见一中年男人,满身尘土出现在门口,脸上带着微笑,用广东普通话一个劲地对老师说着抱歉的话。声音不大,却吸引了所有家长的眼光;只见他穿着一件已经褪色的蓝色工衣,上面有斑斑点点的各色油漆;裤子全是灰尘,一只吊着,一只垂着,穿着雨靴,上面沾满泥浆。一看,就知道刚从建筑工地赶来。
④“这位家长,请问你的孩子是……”“我是王志浩的爸爸!”“哦……”老师露出惊讶的表情。“请问老师,我坐哪儿?”看着满满一教室的家长,一时找不到座位的王志浩的爸爸问到,教室里一阵笑。“ 就是你右侧的那个空位!”说完,老师又回头对王志浩的父亲说,“麻烦您签个到,这儿有笔!”只见王志浩的父亲拿着笔,一脸的惶恐,把签到本转了个360度,也不知道如何下笔。
⑤老师以为他找不到王志浩的名字,立马用手指出来,并说道,“您就签在这儿。”“老,老师,我,我不识字……”王志浩的父亲把头压得很低很低。教室又发出一阵笑声。“哦,没事,没事,我代签吧,您请回到王志浩的座位。”
⑥“诸位家长,今天这个家长会,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家长会,感谢诸位家长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今天呢,就长话短说,我知道,所有家长都关心自己孩子的成绩,‘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今天的会,就是请学习成绩好的家长上台来,讲述一下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与心得。”
⑦教室里一阵骚动,老师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安静。“现在请许昊杰的家长上台来……”许昊杰的家长讲完,连续有两个家长上台讲了自己教育子女的经验,无什么新意,无非是自己如何严格的管孩子,让孩子多做作业,帮孩子请家教……
⑧当老师请王志浩家长上台时,一时叽叽喳喳声不绝的教室,一下子鸦雀无声。这太出乎人的意料了,他如此寒碜,他的孩子,怎么会成绩如此优秀?
⑨只见王志浩父亲不自然的弯腰站了起来,走出来的时候,一不小心,踢倒了板凳,发出清脆的声音,连说了几声对不起,赶紧将凳子扶正,缓慢的走上了讲台。“嘿嘿嘿……”王志浩父亲笑了几声,眼睛不敢直视坐在下面的家长。
⑩“王志浩是我们班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他的数学成绩,一直排在第一名,这孩子相当刻苦,从不迟到,与每个同学都玩得好,现在请大家安静,听王志浩家长说说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⑾“经,经验我说不上,我就是喜欢看我孩子做作业;每天收工之后,不管多累,我都会坐在儿子旁边看他做作业。”志浩父亲停了一下,看了一眼老师,老师微笑的示意他继续。“有一天,儿子问我,爸爸,你天天坐在我旁边看我做作业,这作业你看得懂吗?我说,我看不懂。儿子又问我,爸爸,你既然看不懂,你怎么知道我是会做还是不会做?我说,如果我儿子做得很快,拿起笔,刷刷刷,我就知道这题目会做、很好做;如果我儿子要开风扇,要喝水,我就知道,这题目难做。”教室相当安静,一根针掉在地上,估计都听得到。
⑿“我是做建筑工的,平时忙得很,要说教育,真没花时间教育他,也就是平时与他聊聊天,孩子每次看我挑石头,挖泥巴的时候,我就与孩子聊聊天。我说,儿子,你想不想像主席那样出国?儿子说想。我说,那你就好好读书罗。儿子点点头。我抬头看了看我亲手盖的高楼,我又问他,儿子,想不想住高高的,大大的,漂亮的房子?儿子点点头。我说,那你就好好读书罗。我没读过书,字也不识一个,找不到深的道理教育孩子,只能在做工的时候,看到什么,就与儿子聊什么,看到儿子不停地点头,我就很开心,我一开心,就喜欢抚摸儿子的头。儿子喜欢蹲在我旁边,看我做事,有时,还给我递一杯水;我很少给儿子零花钱,几乎不给,所以呢,我儿子不会上网,更不会进网吧,也不会到外面乱买东西吃,大把时间在家做家务,有时,还帮我洗衣服。我们做建筑工的,四海为家,工地在哪儿,家就在哪儿,说经验,我真没什么经验,我就是喜欢与孩子呆在一起,喜欢看他做作业,喜欢摸他的头,喜欢问他……感谢学校,感谢老师,把我儿子教育得这么好,这么懂事,你们辛苦了!”说完,他向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⒀这一躬,深深的震撼了在座的全体家长的心灵。
通读全文,请在横线上填写家长们的情感变化。(每空填写一个词)
看到王志浩家长一身民工打扮,
听到老师让王志浩家长发言,
听完王志浩家长作报告,
第④节中王志浩的父亲亮明身份后,老师面露“惊讶”,下文哪一句话解释了“惊讶”的原因?
请对第②节划线句作评析。
读完文章后,你认为王志浩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像本文这样叙述父子两代人的作品还有很多。鲁迅先生也写过父子间的很多往事,读《朝花夕拾》,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父亲的病》里,两位名医费尽心力医治父亲,父亲虽然最终不治,但我痛苦之余,也在两位医生的影响下,决定长大学医。
B.《五猖会》里,我非常想去看五猖会,但父亲要求我看之前先把书背完,我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便一心一意读书,不再想着去看五猖会了。
C.《二十四孝图》里,因为“家景正在坏下去”,担心父亲学“郭巨”,将我埋了,所以我至今对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全盘否定,深恶痛疾。
D.《狗· 猫· 鼠》里,我喜欢隐鼠,其实源于父亲给我说过的墨猴。隐鼠和墨猴一样,可以舔尽砚上的余墨,这让我惊喜非常。

读下面文章。
①伊拉克,这是一个战火和硝烟密布的国家,美国又一次轰炸结束以后,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出现在沙漠上空。
②哈伊是个伊拉克出租车司机,这天正开着他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被炸毁的残骸,迎面不时开来坐满美国士兵的坦克车。
③哈伊一边开车,一边心里咒骂着:“该死的战争!”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集市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④哈伊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让他感到欣慰,他自言自语地说:“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我把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⑤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不少荷枪实弹的美国兵站在道边。一个美国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哈伊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巴格达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⑥几个美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辆破车,弯下腰,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⑦哈伊笑了笑,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回答:“长官,我从巴格达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问道:“战争几时才能结束?”“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美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神情挺满意。他看到了车里的相框,问,“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⑧哈伊看了看那美国士兵,仍然微笑地回答说:“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
⑨那个美国士兵大概是很久都没遇上对他笑的伊拉克居民了,所以他的心情不错,靠在车窗上,对哈伊说:“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
⑩“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11士兵摇摇头,说:“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他忽然想起什么,问,“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子呢?”
12哈伊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士兵,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13哈伊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因为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尖滑落的烟头。然后,哈伊按下了引爆炸药的按钮。这是他对于侵略者所能做的最后一次战争。
文章第③节中加点的“最后一趟生意”指什么?
第⑥节划波浪线句中“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删去好不好?
文章三次写哈伊的笑,第一次和第三次的笑,内涵有何不同?
请选出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第①节中“美国又一次轰炸结束以后,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出现在沙漠上空。” 这一句是环境描写,沙尘渐渐退去,说明战争快要结束了,蓝天和烈日的出现,侧面表明哈伊内心的澄澈与温暖,因为他很幸运,他在战争中活了下来。
B.第②节中“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被炸毁的残骸”这句中,可看出战争是残酷的,它的毁坏力极强。
C.第⑦节中“‘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美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神情挺满意。”这句话通过对美国兵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一方面写出了美国兵的自豪、骄傲,同时也表现了侵略者的恬不知耻。
D.第13节中“哈伊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因为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尖滑落的烟头。”“恐惧而扭曲”这一神态描写,表明那个美国士兵已明白哈伊的真正用意,以及他接下来可能会做的事。

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 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 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徜徉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文中的划线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简要阐述自己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