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共7分)
①蜘蛛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人类祖先很早就知道蛛丝强韧耐用,可以用它织成渔网。今天,波利尼西亚、汤加等太平洋岛国的居民,仍在使用这种原始工具捕鱼。获得一张这样的网比人工编织要方便多了,只需把特制的模型木架放入蜘蛛聚集出没的树林里,用不了一个月,密密的蛛丝就会把它包裹的严严实实,将蛛丝从模型上轻轻褪下,就是一张实用的天然渔网。
②神奇的蛛丝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③科学家发现,蜘蛛腹部有六个丝腺,分泌着各不相同的蛋白质溶液或粘液。这些溶液或粘液,在蜘蛛腹下喷丝头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六种丝。这当中最有韧性的一种是牵引丝,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猎网上另一种一圈一圈的螺旋状蛛丝,具有很强的粘滞性,也极富弹性,将其拉长3倍后,仍然可以弹回原状。蛛丝的承受力和强度也是惊人的。专家实验证实,亚马逊密林里的游走蜘蛛吐的丝是同类中最强劲的,每一根细细的蛛丝可以经得住90克的拉力。假如能制造出一根铅笔粗的这样的蛛丝,它就能够勾住在航空母舰上降落的战斗机,其强度是同样粗细的合金钢缆的6倍,重量却轻得多。
④蜘蛛有吞食同类的习性,所以人工养殖蜘蛛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便想到用转基因的方法获取“蛛丝” ,造福人类。遗憾的是,几经努力,科学家也没能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与蛛丝特性相同的纤维。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蜘蛛在它的喷丝头里不知怎么地就把粘液变成了扯不断的细丝——不湿也不脆,而且相当坚韧和富有弹性。也就是说,模拟蜘蛛怎样吐丝是最难办的事。
⑤蛛丝的奥妙还有很多,科学家们将继续对神奇的蛛丝进行探索。文章第①段从生活实例说起,有哪些好处?
答: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解决早期防弹衣存在的问题的。
【材料】
防弹衣是在作战环境中用来保护生命安全的。早期防弹衣只是在结实的衣服内搭接两块钢板,其重量一般有十几公斤,又重又硬,穿上以后活动不便,影响作战。而且这种防弹衣只能防护手榴弹碎片和普通手枪的射击,防护性能较弱。科学家根据蛛丝的特性研制出人工合成的纤维织物,成功制造出了性能较好的防弹衣。
答:
阅读从维熙《思念是人生的彩虹》一文,完成l8~22题。(共18分)
①在冬日里思念起小花萌芽的早春,在春日里思念起十月的枫红,闷热如煮的夏日里,忆起冬日飞舞的雪片,或是在冰河封冻的严冬,突然记起百花争艳的盛夏,都会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一丝慰藉。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
②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无所不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可以载人登上月球,一台笔记本电脑,任你访问世界名山大川。天与地之间距离浓缩到方寸之间,固然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但是将其放在感情的天平上去衡量,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③不久前,友人从美国打来电话说:“你在电脑上安上一个出像设备,我们通话时就可以面对面地看见彼此的形影了。”我说:“别,还是让我留下点想像和思念的空间吧!”之所以这么回答,因为我不想让电子光波破坏了思念的情怀。如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他的肖像,那固然有瞬间面对面的快乐,但是思念与想像之苦与乐,便会随之化为泡影。感情的天平永远在平衡点上,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更何况,我刚来探亲不久,朋友们的音容笑貌,还鲜亮地活在我的记忆库中呢!
④古代诗词中的“长相思”,来自于“久离别”。余光中一首《乡愁》的诗章,所以那么撕裂肝肠,就是因为“久离别”而后孕生出来的“长相思”。这种乡愁点燃起的思念之火,将是海峡上架起飞虹的力量。不是吗?民族情愫如此,亲情与爱情的真谛,又何尝不是如此?常常见到一些时尚中的人,像蜜蜂巢居那般形影不离,殊不知没有空间没有思念,没有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园,感情田园中的绿阴会褪色的,没有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是会变质变味的——虽然伊人仍旧,但实质上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了。
⑤古人说的“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不是空对空地坐而论道,而是实对实的感情界定。记得,l998年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此话出口后,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之所以如此,全然在于时尚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l”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如果将此延伸到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那般的精神墓场。
⑥当然,电子时代给予我们许许多多前人无法想像的方便,因而我们常为生在这个世纪而庆幸,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铁,一直到笔记本电脑,给了我们生活“直达车”的快捷。但这些生活载体的飞跃进步,不仅无法取代人间感情的价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飞船上天,人们更要警觉人类的真情坠地。因为太多的方便和直达,致使将真情的思念与肝肠寸断的牵挂,化为宇宙间之鸟有。看看春运时人头攒动的车站吧,那是思念井喷的绝妙写照,如果人间死了这种思念,还会有这种情致的画面吗?
⑦保留一点思念与想像的空间吧!那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所独有的精神彩虹。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改动).如何理解第①段中“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3分)
.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4分)
(1)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2)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阅读第⑥段,谈谈对画线句子“但这些生活载体的飞跃进步,不仅无法取代人间感情的价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飞船上天,人们更要警觉人类的真情坠地”的理解。(4分)
.第(多④⑤段列举了友人、余光中、王安忆的例子,分别从哪些角度来阐明“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这一观点的?(3分)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在作者眼里,电脑屏幕上出现朋友的肖像,那种瞬间的面对面的方式是无法让人感受到快乐的。 |
B.思念有时是一种力量,正如余光中的《乡愁》点燃起的思念之火,将是海峡上架起飞虹的力量。 |
C.作者认为,太多的方便和直达,致使将真情的思念与肝肠寸断的牵挂,化为宇宙间之乌有。可见作者并不赞同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 |
D.在常人眼中,眷运时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可在作者看来那却是思念井喷的绝妙写照,是富有情致的画面。视角独特,能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
E.从全文看,“保留一点思念与想像的空间”的呼唤,体现出作者坚守情感田园的强烈的精神追求。
(一)比较下面两个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1962年前后,钱学森著《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稿酬有好几千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还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人都吃不饱肚子,钱学森一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勒紧裤带过日子。但是这么一大笔钱并没有使钱学森动心。当他拿到这笔稿费时,连钱包都没打开,转手就作为党费交给了党小组长。
一九七八年钱学森又交了另一大笔党费。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开始落实各方面的政策。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原在国务院文史委员会上班,1969年去世。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从1966年起就不发工资了。所以,直到去世,三年未领到一分钱工资。1978年落实政策,补发了3000多元的工资。钱学森作是钱均夫唯一的儿子,自然有继承权。但是钱学森认为,父亲已去世多年,这笔钱他不能要。退给文史委员会,人家拒收,怎么办?钱老说,那我只有作为党费交给组织。所以这3000多元也交了党费。
(乙文)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的后代。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去美国深造,在航空、火箭、导弹等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引起美国军界、科学界极大震动。1948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获悉后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共产党的中国。”于是,钱学森被司法部逮捕了。经过朋友们的多方努力,钱学森才被保释,但仍在美国羁绊达5年之久,直到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大使与美方进行交涉,钱学森才于1955年回到祖国。
彭德怀元帅会见钱学森时快人快语:“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于是,钱学森受命开始了我国的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导弹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核弹爆炸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了……而对于有人尊称他为“导弹之父”、“航天之父”,钱学森多次表示不同意,他说,这样的大科学工程,不是哪一个人或两个人能完成的,他只是恰逢其时,做了他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羁绊()勒紧() .(甲文)所写的是钱学森的什么事情?
.(乙文)中钱学森在称他“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时所说的“这样的大科学工程,不是哪一个人或两个人能完成的,我只是恰逢其时,做了我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你怎么理解他的这句话?
.两篇短文写的都是关于钱学森的事情,从中表现出的品质有什么不同?
.从(乙文)中可以看出,美国对钱学森是非常重视的,课文中说钱学森回国后拒绝再访美国,你怎么理解?
(三)一碗馄饨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选自《读者》2004年第8期)、听了老婆婆的话“女孩愣住了”,愣住之后她难免会有一番心理活动。请你加以想象,描写出小姑娘的心理活动。(3分)
、④⑧两段划横线处都写到小姑娘掉眼泪,这两次掉眼泪的原因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文中有三个人物:妈妈、老婆婆和我,请问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⑨段是文章结尾段,请你根据上面故事续写一段抒情性或议论性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3分)
(二)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谈谈这个“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4)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顷刻间荡然无存,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建筑灵魂”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4)
、请从表现方式的角度,评析以下这段文字。(3)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选文第二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那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4)
(一)
钱学森一生对金钱看得很淡漠。他当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条件,坚决要求回到各方面都还十分落后的祖国,就是为了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用他的知识和智慧建设国家,使祖国强大,人民幸福。
他回国以后,完全靠自己的工资生活,一级教授一个月三百元多一点。除了工资之外,他还有一些稿费收入,晚年也曾得到过较大笔的科学奖金。但他把自己所得几笔较大的收人统统捐了出去。这包括:他的《工程控制论》1958年中文版稿费,千元以上,这在当时是一个普通干部两年的收入,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资助贫困学生买书和学习用具。一九六二年前后,他的《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稿酬有好几千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还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人都屹不饱肚子,钱学森一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勒紧裤带过日子。但是这么一大笔钱并没有使钱学森动心。当他拿到这两笔稿费时,连钱包都投打开,转手就作为党费交给了党小组长。
一九七八年钱学森又交了另一大笔党费。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开始落实各方面的政策。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原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上班,一九六九年去世。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从一九六六年就不发工资了,直到去世,三年未领到一分钱工资。一九七八年落实政策,补发了三干多元的工资。钱学森是钱均夫惟一的儿子,自然有权继承。但是钱学森认为,父亲已去世多年,这笔钱他不能要。退给文史委员会,人家拒收,怎么办?钱老说,那我只有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后来这三千多元也交了党费。
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钱学森对这些“官位”一点也不在意。要不是工作的需要,他宁可什么“官”也不当。他常常说: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所以,他从不爱出席什么开幕式、闭幕式之类的官场活动,只喜欢钻进科学世界,研究学问。在这方面若有所得,就十分高兴。他常说:“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阅读所选文字,请简要概括本段所写的内容(3)
、文章中说“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是钱学森对这些却一点也不动心,联系课文,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这些表现了钱学森怎样的科学精神?(4)
、结合课文内容,请你谈谈钱学森是怎样的一个人?假如有一天,你也是一个学业有成的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你会怎样去做?(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