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西方人对苏联抱有好感的主要原因有
①西方经济大危机的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 ②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③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 ④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 | 九一八事变前后 | B. | 一•二八事变以前 |
C. | 西安事变前后 | D. | 八一三事变以后 |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 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 B. | 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
C. | 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 D. | 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B. |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C. |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D. |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 B. | 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
C. | 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 D. | 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 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
B. | 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
C. | 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
D. | 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