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姓名 |
籍贯 |
曾任官职 |
《汉书》文摘 |
息夫躬 |
河内河阳 |
光禄大夫 左曹给事中 |
《汉书·息夫躬传》“少为博士弟子,受《春秋》,通览记书” |
倪宽 |
千乘 |
御史大夫 |
《汉书·倪宽传》“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 |
终军 |
济南 |
谏大夫 |
《汉书·终军传》“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
朱云 |
鲁 |
杜陵令 |
《汉书·朱云传》“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后为博士” |
材料二 1200—1500年间的大学可以说是教会和君主授予特权的师生独立团体。师生享有特殊权利和豁免待遇,即教学权、学位考试权和授予权,自治权,独立审判权。其教学须照固定的规程进行,各科教学都须按照教会审定的课本进行。1500—1650年间,在世俗政权领导之下,实现新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理想,各地争分夺秒地建设新的教育机构。在1650—1800年间,教育急剧地世俗化和现代化。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已成为人所公认的原则,旧日根据标准教材照本宣科的方法已被学术报告所代替,教授要讲述具有创见性的科研成果,就非如此不可。
——(德)F·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
材料三 两湖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就两湖书院改建,设学科八门,其中中西公共学四门,即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术,延聘本国教习讲授。西学四门,即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军事学,延聘东西洋各国教习讲授。学生入学后,先补习普通中学课程一年,再习专门(注:八门中选学一门)之学三年,然后派往东西洋游历一年,以广见闻。
——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列举的这些人在哪所学府接受了最高教育?它在人才培养上体现了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德国教育不断进行着哪些变革?概述促进这些变革的社会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两湖大学堂培养人才有哪些举措?顺应了怎样的时代要求?
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4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
历史现象之二:一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百分之三十。1934年,美国政府将一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百分之十,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
历史现象之三: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甚至2011年6月以来降至6.5元以下。
(3)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年—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
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经济形式。
①代表②代表
③代表④代表
⑤代表
近代以来,上海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材料二 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主要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请依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材料三 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社,城市手工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工商联主席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3)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图一为上海市粮票(1955年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图二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图一图二
(4)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农民对立情绪严重,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苏联大约饿死1000万人。
——摘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材料二关于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第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体面而人道的社会标志”;第二种观点认为“它奖懒罚勤,是公民秩序衰退的原因”。
(2)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材料三 1978年至2000年我国居民年均收入情况表
项目 |
1978年 |
1998年 |
2008年 |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
133.6元 |
2162元 |
9828元 |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
343.4元 |
5425元 |
15419.26元 |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 |
210.6元 |
53407.5亿元 |
217885亿元 |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频繁,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布局进行重大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两种观点激烈冲突。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富人的俱乐部,是资本的殖民扩张,所以反对经济全球化;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各国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三个重要的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2)你赞成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