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0.1mol/L H2SO4在水中的第一步电离是完全的,第二步电离并不完全。常温下有0.1mol/L的以下几种溶液的电离度(即已经电离的分子数占原来分子总数的百分数)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H2SO4溶液中的HSO4– |
②NaHSO4溶液中的HSO4– |
③CH3COOH |
④HCl溶液 |
10% |
29% |
1.33% |
100% |
(1)写出H2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
(2)常温下,题设条件下的①溶液中c(H+)= 。
(3)常温下,pH相同的上述几种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序号) 。
(4)若将10mL题设条件下的NaHSO4溶液与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为 。
(5)根据题设条件计算CH3COOH的电离常数Ka= 。若常温下,将b mol·L–1的CH3COONa液与0.01 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达平衡时,测得溶液的pH=7,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CH3COOH的电离常数Ka= 。
在10L的一密闭容器中,用2 mol的A和2 mol的B发生:A(g)+ 2 B(g)2 C(g),一小时后反应达到平衡,若此时混合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A的转化率为,B在的反应速率 ,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A(气)+B(气)C(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到平衡后,根据下列图象判断:
A. | B. | C. | D.E. |
(1)升温,达到新的平衡的是( );(2)降压,达到新的平衡的是( );(3)减少C的量,移向新平衡的是();(4)增加A的量,移向新平衡的是();(5)使用催化剂,达到平衡的是( )。
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t℃ |
700 |
800 |
830 |
1000 |
1200 |
K |
0.6 |
0.9 |
1.0 |
1.7 |
2.6 |
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
⑵该反应为(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⑶下列说法中能说明该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c(CO) = c(CO2)
E、化学平衡常数K不变 F、单位时间内生成CO的分子数与生成H2O的分子数相等
⑷某温度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此时的温度为。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所致。下图为N2(g)和O2(g)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人们通常把拆开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学键的强弱,则N≡N的键能为___________ kJ/mol,由上图写出N2(g)和O2(g)生成NO(g)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列反应的热化学反应式,计算由C(石墨)和H2(g)反应生成1mol C2H2(g)的△H。
C(石墨) + O2(g) = CO2(g);△H1 =" -" 393.5 kJ/mol
2H2(g) + O2(g) = 2H2O(l);△H2 =" -" 571.6 kJ/mol
2C2H2(g) + 5 O2(g) = 4CO2(g) + 2H2O(l);△H3 =" -" 2599.2 kJ/mol,
则由C(石墨)和H2(g)反应生成1mol C2H2(g)的△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J/mol。
已知稀的酸与稀的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所放出的热叫中和热,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2)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填“相等、不相等”),
(3)已知滇池中学高二一班某同学的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
酸的温度 |
碱的温度 |
反应最高温度 |
1 |
21.5℃ |
20.5℃ |
24.3℃ |
2 |
21.5℃ |
21.5℃ |
25.0℃ |
3 |
16.0℃ |
18.5℃ |
21.5℃ |
请根据有用数据计算中和热(酸碱的密度均视为1g/ml, C=4.17J/g.℃)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填“偏大”、“偏小”、“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