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
①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
②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帮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③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④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材料一反映孔子什么愿望?实现愿望过程中孔子还持什么原则?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而孔子最后为什么发出“吾已矣夫”的感慨?结合材料四分析。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众人:许多人 |
B.段规之事韩康事:事奉 |
C.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速:加速 |
D.何足道哉?道:称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让为之报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B.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C.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水之积也不厚。 |
D.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规和任章劝韩襄子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堪称忠臣义士。 |
B.郄疵虽然没有享受智伯以“国士”的恩遇,但在关键时刻及时劝谏智伯不要中韩、魏奸计,可谓忠臣义士。 |
C.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不能算作忠臣义士。 |
D.豫让袖手帝规,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不配为“国士”之称。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
(2)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3)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梅花岭① 记(节选)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②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注】①梅花岭,扬州(今江苏扬州)广储门外的一个土山,山上梅树很多。②史忠烈公:即史可法,明末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崇祯时进士。崇祯皇帝自缢后,福王朱由菘在南京即帝位,史可法任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清兵南下时,自请至扬州督师,孤军抵抗,兵败殉国。忠烈是他的谥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用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克:战斗取胜 | |
B.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旧:故交,老交情 20080806 |
|
C.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审:审问 |
D.承畴大恚恚:恼怒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史可法刚勇忠烈的一组是()
①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 ②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③忠烈大骂而死 ④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⑤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 ⑥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③④⑥ |
下列有关对原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即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史可法知道局势难以挽救,心中已有以身殉国之意。 |
B.有人说,史可法没有死在城中,又有传言说,史可法没有死。这些说法,都表明人民群众对史忠烈公的敬仰,希望抗清英雄仍活在人间,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 |
C.德威答应史可法的请求,在城陷的紧急时刻,为免于落入敌手,帮助史可法“成大节”,但最终因为时间来不及而没有下手。 |
D.作者用“梅花岭记”作为标题,既是因为梅花岭是史可法所葬之地,也是因为作者要用“梅花”来象征和歌颂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忠勇气节。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3分)
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分)
⑷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尚书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蔡公行状
欧阳修
公讳齐,字子思。其先洛阳人。公幼依外舅刘氏,能自力为学,初作诗已有动人语。今相国李公见之大惊,谓公之皇考曰:“儿有大志,宜善视之。”州举进士第一,以书荐其里人史防,而居其次。祥符八年,真宗皇帝采贾谊置器之说,试礼部所奏士,读至公赋,有安天下意,叹曰:“此宰相器也。”凡贡士当赠第者,考定,必召其高第数人并见,又参择其材质可者,然后赐第一。及公召见,衣冠伟然,进对有法,天子为无能过者,亟以第一赐之。
初拜将仕郎、将作监丞,通判兖州。太守王臻治政严急,喜以察尽为明。
公务为裁损,济之以宽,狱讼为之不冤。逾年,通判濰州。民有告某氏刻伪税印为奸利者,已逾十年,踪迹连蔓,至数百人。公叹曰:“尽利于民,民无所逃,此所谓法出而奸生者邪?是为政者之过也。”为缓其狱,得减死者十余人,余皆释而不问。濰人皆曰:公德于我,使我自新为善人。由是风化大行。
天禧二年,还京师,当召试。时大臣有用事者,意不悦公。居数月,不得召。久而天子记其姓名,趣使召试,拜著作佐郎,直集贤院,阶再加为宣德郎,勋骑都尉,主判三司开拆司,赐绯衣银鱼,迁右正言,阶朝奉郎,勋上骑都尉。
今天子即位,迁右司谏。真宗新弃天下,天子谅阴不言。丁晋公用事专权,欲邀致公,许以知制诰,公拒不往,益坚。已而寇莱公、王文康公皆以不附己连黜。公归叹曰:“吾受先帝之知而至于此,岂宜为权臣所胁?得罪,非吾惧也。”既而晋公败,士尝为其用者皆恐惧,独公终无所屈。未几,同修起居注,又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流内铨,赐服金紫,改三司户部、度支二副使,转勋轻车都尉,借给事中,奉使契丹。天圣八年,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同知审官院、会灵宫判官,充翰林学士,加侍读学士,赐爵汝南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太后修景德寺成,诏公为记。而宦者罗崇勋主营寺事,使人阴谓公曰:“善为记,当得参知政事。”公故迟之,颇久,使者数趣,终不以进。崇勋怒,谗之太后,迁礼部郎中,改龙图阁直学士,出为西京留守。是时鲁肃简公方参知政事,争之太后前,卒不能留。
以亲便,求改密州。遭岁旱,除其公田之租数千石,又请悉除京东民租,弛其盐禁,使民得贾海易食以救其饥。东人至今赖之,皆曰:“使吾人百万口活而不饥者,蔡公也。”徙南京留守,进爵侯,增邑户五百为一千,阶朝散大夫。
召还,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判吏部流内铨,迁给事中,勋护军,增邑五百为千五百户。庄献明肃皇太后崩,议尊杨太妃为太后,垂帘听政。议决,召百官贺。公曰:“天子明圣,奉太后十余年,今始躬亲万事,以慰天下之心,岂宜女后相继称制?且自古无有。”固止不追班。
太妃卒不预政,止称太后于宫中。
复为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京师有指荆王为飞语者,内侍省得三司小吏,鞫之,连及数百人。上闻之大怒,诏公穷治,迹其所来。无端,而上督责愈急,有司不知所为,京师为之恐动。公以谓缪妄之说起于小人,不足穷治,且无以慰安荆王危疑之心,奏疏论之,一夕三上。上大悟,乃可其奏,止笞数人而已,中外之情乃安。
拜枢密副使,进爵公,增邑户五百为二千。南海蛮酋虐其部人,部人款宜州自归者八百余人。议者以为叛蛮不可纳,宜还其部。公独以为蛮去残酷而归有德,且以求生,宜纳之荆湖,赐以闲田,使自营。今纵却之,必不复还其部,苟散入山谷,当为后患。争之不能得。其后数年,蛮果为乱,杀将吏十余人,宜、桂以西皆警,朝廷颇以为忧。
景祐元年,迁礼部侍郎,参知政事。二年,赐号推忠佐理功臣,进阶正奉大夫,勋柱国。郭皇后废,京师富人陈氏女有色,选入宫为后。公争之,以为不可,自辰至巳,辩论不已。上意稍悟,遂还其家。河决横垅,改而北流,议者以为当塞。公曰:“水性下,而河北地卑,顺其所趣以导之,可无澶、滑壅溃之患,而贝、博数州得在河南,于国家便,但理堤护魏州而已。”从之,澶、滑果无患。
契丹祭天于幽州,以兵屯界上,界上惊骚。议者欲发大军以备边、公独料其必不动,后卒无事。公在大位,临事不回,无所牵畏,而恭谨谦退,未尝自伐,天下推之为正人,搢绅之士倚以为朝廷重。三年,频表求解职,不许。明年,遂罢,以户部侍郎归班,改赐推诚保德功臣,勋上柱国。久之,出知颍州。宝元二年四月四日,以疾卒于官。公在颍州,闻西方用兵,恻然有忧国心,自以待罪外邦,不得尽其所怀,使其弟禀言西事甚详。公之卒,故吏朱寀至颍,颍之吏民见寀,泣于马前,指公尝所更历施为,曰:“此公之迹也。其为政有仁恩,所至如此。平生喜荐士,如杨偕、郭劝、刘随、庞籍、段少连,比比为当世名臣。
公为人神色明秀,须眉如画。精学博闻,宽大沉默,一言之出,终身可复。其莅官行己出处始终之大节,可考不诬如此。谨按赠兵部尚书,于令为三品。其法当谥,敢告有司。谨状。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有大志,宜善视之视:看待 |
B.余皆释而不问问:追究 |
C.颇久,使者数趣趣:同“促”,催促 |
D.天下推之为正人推:推荐 |
下列各句,全都正面表现蔡齐“临事不回”的一组是
①公务为裁损,济之以宽②许以知制诰,公拒不往③公故迟之,颇久
④岂宜女后相继称制⑤太妃卒不预政⑥一言之出,终身可复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各句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齐幼时依靠舅舅家生活,能够自我努力追求学业,初学作诗就有打动人的语句,这让当朝相国李公非常惊讶。 |
B.兖州太守王臻治理地方严明,蔡公也能够删减繁苛的法律条文,宽大为怀,使诉讼案件没有冤狱。 |
C.丁晋公当权时,想邀请蔡公来辅助自己,并许诺任命蔡公为知制诰。蔡公拒绝不去,丁晋公更加坚决地邀请。 |
D.蔡公反对杨太妃垂帘听政的朝议,坚决劝阻此议,不跟随百官上朝。杨太妃最终没有干预朝政,只是在宫中称太后。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尽利于民,民无所逃,此所谓法出而奸生者邪?
⑵吾受先帝之知而至于此,岂宜为权臣所胁?
⑷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楚怀王拘张仪①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②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以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③,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必德子,秦女亦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④,外结秦之交。畜⑤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是之,遽说楚王出张子。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楚怀王拘张仪:张仪曾以赠给六百里土地于楚国为诱饵游说怀王与齐国绝交,但是楚与齐绝交后,张仪却声称割地是六里,于是怀王大怒攻秦,又遭受大败。因此张仪再次出使楚国时,怀王拘禁了他。②靳尚:怀王的佞臣,和张仪关系亲近。③汤沐邑:享乐的地方。④擅楚之贵:在楚国拥有高贵的地位。⑤畜:收留对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幸:宠爱 |
B.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遗:赠送 |
C.张子得出,必德子德:感激 |
D.郑袖是之是:对的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见楚之无秦也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 |
B.奉以上庸六县势为王妻以临于楚 |
C.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D.挟宝地以为资资之以金玉宝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靳尚想方设法救张仪,是出于对楚国的国家利益和郑袖的宠妃地位考虑的。 |
B.战国纵横家张仪为了秦国,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这次险些在楚国丧命,幸好有靳尚搭救。 |
C.靳尚说服郑袖,拐弯抹角地说了许多理由,其辞令令人叹服。 |
D.郑袖从自身利益出发,听信了靳尚的话,马上去说服楚王释放张仪。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
⑵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
⑶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
⑷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劝学》)
⑸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慈父见背曹刿请见 |
B.日薄西山不薄今人爱古人 |
C.寻蒙国恩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然秦以区区之地 |
下列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拔剑撞而破之 |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 |
翻译句子。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