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议论文,完成后面题目。
做人要“知足知不足”
①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
②做人首先要“知足”。所以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知足常乐”为大家所尊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词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有一些不安分守纪的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③但是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除了场合之外,知足还有一个度的问题。什么叫度?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等,指的就是适当的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做人还要“知不足”。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之处”。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给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过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一枝笔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有什么出息呢?
⑤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本文的总论点是:                                                      
分论点是:                                                                。(2分)
请综合文章内容说说“知足”和“知不足”的含义。(2分)
文章第③段是从哪两个角度论述“知足”的?(2分)
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2分)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从学习、做事、做人等某一方面,谈谈你对“知不足”的看法。(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风筝》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但是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是笑柄,可鄙的。
②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的完全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③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选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________》。鲁迅,原名________,伟大的文学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
.从第①段加点的词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个怎样的人?
.选文第②段写到“我恍然大悟似的”,文中的“我”悟到了什么?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
“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一句中的“果然”两字包含什么意思?
.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并摘录下来。
.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阅读《山中避雨》选段,回答问题。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没有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A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B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乐以教和”的含义同下列哪句话类似?()(2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 B音乐是心灵的良药。(西谚)
C心中若无忧苦,唇上就无歌声。(巴斯)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御寇)
作者将胡琴和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系?
.文中有A、B两处划线的语句,语言表达富有特色,请任选一句分析。(2分)
.有人说“钢琴笨重如棺材”一句比喻欠妥,你认为呢?(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20—25题。(22分)
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
①在我故乡高考中榜很不容易。对一个偏僻的村庄而言,一年中有一两个人如愿以偿,就很好了。
②我高考的第一年名落孙山,从此一蹶不振,整天浑浑噩噩,像一棵蔫了的草。一张没有带给我荣耀的成绩单将我隔离在理想世界之外。当时我一气之下想撕碎课本,认命与庄稼为伍,从此不再读书。父亲一直是乐观的,他没有责怪我,默默地拉住我的手,说:“孩子别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人活一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过不去的坎,再复读一年吧,哪里的土地不长庄稼?!”
③那段时间我每天陪着父亲下地挖蒜、割麦、翻地。休息的时候,父亲总是以他的农村哲学给我灌输诸如“车到山前必有路”“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等,但他从不提及落榜之类的字眼,我知道他是在小心地呵护着儿子可怜的自尊。我内心深处用消极生活的态度筑起的壁垒被父亲的安慰一点点瓦解、崩溃。我的父亲就像一头永不知疲倦的黄牛,一边在生活的阡陌上耕耘着那几亩并不肥沃的土地,一边在生命的田野上扶持着我们这些因一时的风雨而倒伏的庄稼。
④在父亲的目光里,我卷起书本又重新加入到复习备考的行列之中。送我上学的那天。父亲特意刮了胡子,将脸洗得干干净净,穿了一身平时不怎么愿意穿的新衣服。我知道他是想以这种新的面貌来鼓励他的儿子重新开始。父亲一直没说话,只在我上车时说了一句:“你肯定能行的!”车开动了,车窗外九月的阳光将父亲结实的身影照耀得格外高大,我鼻子一酸,几乎掉下泪来,但我强忍着没有让脆弱的泪水掉下来。父亲如此相信他的儿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
⑤高三的学习是很紧张的,每当想偷懒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父亲的那句话:“你肯定能行的!”于是奋起、埋头、苦学。那年寒假期末考试我考得并不怎么理想。回到家里我如实相告自己的成绩,父亲说,没事的。我尽可能多地帮父亲多干一些农活,以其洗刷因学习的失误带给父亲的痛苦。有一次在河边放树,累了,我和父亲坐在河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父亲抽烟,我埋头,一脸的心事。看着河面上结得厚厚实实的冰,父亲突然问我:“你知道冰什么时候开始融化的?”我不知他为什么要问这么简单的问题,脱口而出:“天气变暖,气温升高的时候”。父亲笑了,一脸的执著:“不,孩子,你错了。冰看似在一夜之间融化,但实际上是在很早以前,从最寒冷的那一天开始,冰已经融化,只是没有人注意到。你的失败不就是暂时的寒冷吗?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自信是融化你心里坚冰的阳光,只要你自信,失败就会像冰一样地被阳光融化了。”夕阳的余辉洒在我们父子身上,父亲的意思我懂。
⑥那年七月我被西安的一所重点大学录取。印证了父亲说的那句话“冰实际上是从最冷的那一天开始融化”。现在,我们度过了最寒冷的时候,幸福的阳光每天都慷慨地洒在我们身上。到现在我都记得父亲的话: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自信就是你的阳光。这将让我受用终身。
、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内在含义。
(1)哪里的土地不长庄稼?!庄稼:比喻
(2)一边在生命的田野上扶持着我们这些因一时的风雨而倒伏的庄稼。
风雨:指庄稼:指
、第②段中划横线处是生活中常用的俗语,父亲引述它,用意是什么?
、请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我的父亲就像一头永不知疲倦的黄牛,一边在生活的阡陌上耕耘着那几亩并不肥沃的土地,一边在生活的田野上扶持我这样的因一时的风雨而倒伏的庄稼。
答:该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的
,也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的?
答: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同时告诉我们的道理。
、同学们,你们也进入毕业年级,也面临升学考试,但一个月来,你们的诸多表现不能令老师、家长满意。你今天读了此文后,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感想?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有观点,并作简要议论,且能联系自己的实际。字数100个字左右)

(二)阅读下文,完成l6—19题。(共10分)
稀土扼住了谁的咽喉
①最近,稀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97%的中国,出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考虑,大幅度降低稀土的产量和出口,使得近两个月国际市场稀土交易价格上涨了30%。对此,美国、日本叫苦不迭。
②稀土到底为何物,能如此牵动日、美的神经?
③稀土其实是一系列元素的统称,包括铼、镧、镨、钕、钐、钇等。如果将石油比作“工业血液”的话,那么稀土就是“工业维生素”。别看总需求量不大,但离了它,合金、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激光设备等众多高科技产品都将成为“无米之炊”。特别是在材料方面,稀土元素加入一点即可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将普通金属转化为特种合金。这些合金和电子产品除了民用销售外,更多是为军用而开发,能够为武器带来革命性突破。
④稀土元素铼与“太空金属”钛制成的钛铼合金,具有惊人的强度和硬度,可以用来制造一些处于极恶劣环境下的武器装备。冷战时期,前苏联用钛铼合金制造的M级核潜艇,艇身可抵抗1000多米深处海水的巨大压力(相当于100多个大气压),最大下潜深度更是深达惊人的1250米,而当时美军鱼雷的使用极限深度也只有800米
⑤第四代战斗机翘楚“猛禽”F-22有45%的材料都采用稀土合金,最外面的机壳更是采用超强的稀土镁钛合金。另外,飞机尾部喷射管的火焰高达3000摄氏度以上,这个温度会令绝大多数金属熔化或变软,所以喷射管需要用到稀土制成的特种陶瓷,它能耐6000摄氏度的高温。
⑥在海湾战争中因多次成功截获“飞毛腿”导弹而崭露头角的“爱国者”导弹,它的制导系统使用了钐钴磁体和钕铁硼磁体用于电子束聚焦装置,该装置可以精确地追踪和定位目标导弹,直到锁定。“爱国者”的另一重要部件弹体控制飞翼也是由含有稀土元素的合金制成的,飞翼需要极高的强度和韧性,才能在高速飞行中保证方向的精准而不会折断。
⑦美军“陆战之王”坦克M1装备了含有稀土元素钕钇铝的石榴石激光测距机,在晴朗的白天能达到近4000米的瞄准距离,而伊军装备的前苏联T72坦克激光测距只有2000多米,在战斗中很多T72还没有瞄准M1就已经被对方摧毁。另外,M1坦克也是夜战好手,它装备了含有稀土镧元素的夜视仪,伊军坦克到了夜里就一摸黑,被动挨打。
⑧中国对稀土的出口控制,会令美国人为自己使用的高科技武器支付更多的美元,而日本人不仅仅失去了向美军销售高端电子产品的利润,也丧失了对邻国说“不”的资格。
.第③段中“点石成金”一词具体指什么内容?
.第④段画线的句子除了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第⑦段中加点的词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中国大幅度降低稀土的产量和出口,是出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考虑,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方面任选其一谈谈你的做法。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8-23题。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雍和家,但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执拗不上学了,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带他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明天,可以去捡芦雁的蛋;有兔子,这里的兔子,毛色与芦苇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着,你也未必能一眼发现它……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抚慰儿子,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一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也歇斯底里地开始了,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鸭群随之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在他眼前消失了。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结合文章内容,拟个恰当的标题。
、概述本文的故事内容。
、从文中摘录表现杜小康性情变化的句子。
、杜小康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除了这个困难,他还要战胜哪些困难?
、文中哪些细节描写显示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请举出一个例子加以简要分析。
、父亲对不读书的小康采用的教育方式可取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