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选段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哪两种重要思想(原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答:
名著阅读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葛朗台得知欧也妮的金子没有了,暴跳如雷,他还威胁女儿,如果她不屈服,就再也不想见到她,而且得关在房间里吃面包喝冷水。欧也妮生来胆子就小,吓得赶紧溜进自己的房间。(《欧也妮·葛朗台》) |
B.大个子拿侬长相难看,头脑简单,内心纯朴。她在葛朗台家里起早贪黑,什么都干,像一条忠心耿耿的狗那样保护主人的财产。有时葛朗台也会怜悯地瞧着她说:“可怜的拿侬!”但在拿侬看来,主人的这种怜悯也是拿侬的全部幸福。(《欧也妮·葛朗台》) |
C.在玛丝洛娃受审后的一个星期,聂赫留朵夫又以陪审员的身份到法院陪审一起盗窃案。被告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被控同另一个伙伴一起扭开一个堆房的锁,偷了几条没有用的粗地毯。但由于失主的强烈要求,法院只好对孩子进行审判。(《复活》) |
D.聂赫留朵夫从彼得堡的剧院出来,步行回姨妈家。路上一个妖冶的妓女朝他嫣然一笑,他顿时想到了玛丽叶特,产生了像在剧场里那样又迷恋又嫌恶的感觉。(《复活》) |
E.马丝洛娃调到政治犯队伍后,各方面处境都得到改善,还认识了对她起良好影响的谢基尼娜和西蒙松等人。她又能坦然地面对聂赫留朵夫,感谢他为她出的力,特别是把她调到她目前所处的人们中间来。(《复活》)欧也妮进房把烛火放在桌上,声音发抖地说:“弟弟,我做了一件非常对不起你的事;但是要是你肯宽恕的话,上帝也会原谅我的罪过。”欧也妮做了什么对不起她堂弟的事?紧接着发生了什么?请简述。
简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卡秋莎)的情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每个人都想上位。上位指攀升至更高位置,或变得更有名气。品味《论语》的
句子,联系社会实际,说说你对上位的理解。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但都不得好死。 |
B.禹和稷亲自种庄稼,他们都得到了天下。 |
C.后代儒家提出的“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和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
D.儒家要求统治者以仁义和武力相结合得天下。 |
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文学名著经典阅读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这段话描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的形象。 |
B.《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巧设“苦肉计”,使自作聪明的蒋干中了计,也使曹操中了计,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C.冯云卿是有名的“笑面虎”,有名的“长线放远鹞”的盘剥者,“高利贷网”布置得非常严密,恰像一只张网捕捉飞虫的蜘蛛。 靠放高利贷盘剥农民起家的“笑面虎”冯云卿,为了躲避农民的反抗,带着全家搬到上海。在上海盲目投资公债市场,亏损八万多元,到了破产的境地。(《子夜》) |
D.《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 |
E.司祭们高举插有二支蜡烛、饰有花卉的烛台,不停地为人们祝福,嘴里反复欢呼:“基督复活了!基督复活了!”一切都很美丽,但最美丽的却是那穿着雪白连衣裙、系着浅蓝腰带、乌黑的头发上扎着鲜红蝴蝶结、眼睛闪耀着快乐光芒的卡秋莎。
这是在复活节前一天做晨祷的情景。当时的玛丝洛娃是美丽快乐的。多年后,经历了很多坎坷的玛丝洛娃唯一没变的就是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复活》)小说《复活》里,一开始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坚定吗?作品中有哪些体现?
阅读下面文字,请简述周瑜和黄盖是如何诱使曹操上当的。
却说周瑜夜坐帐中,忽见黄盖潜入中军来见周瑜。瑜问曰:“公覆夜至,必有良谋见教?”盖曰:“彼众我寡,不宜久持,何不用火攻之?”瑜曰:“谁教公献此计?”盖曰:“某出自己意,非他人之所教也。”瑜曰:“吾正欲如此,故留蔡中、蔡和诈降之人,以通消息;但恨无一人为我行诈降计耳。”盖曰:“某愿行此计。”(《三国演义》)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②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知者”(智者)说话有什么讲究?请简要概括。
孔子认为在侍奉有德位的君子时,应如何正确说话?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