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同学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时代的风貌。观察下面两幅照片,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准确结论是
| A.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
| B.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个人主义所取代。 |
| C.由个人崇拜、教条主义趋向思想解放,个性凸显。 |
| D.反映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 |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下列诗句中,能恰当形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是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 B.小荷才露尖尖角 |
| C.忽如一夜春风来 | D.无可奈何花落去 |
据统计,1912—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新建厂矿介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
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②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③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④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
③他们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首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 B.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
| C.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推动 |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
徽商、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于
| A.商周时期 | B.隋唐时期 | C.宋元时期 | D.明清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