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和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重大社会政策。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东汉会要》卷28)
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唐大诏令集》卷110)
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是什么?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
材料二:“我国人口增加率30%,粮食增加率几年来是40%—50%,可见落实增加很快,但是粮食增加的速率不能长期地这样下去,因为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来总要成为问题的。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过多,劳动力廉价,人们不愿意改进技术实现机械化,进而无法提高生产率。”
“我国的国民收入在1956年将近900亿元,其中消费部分约为79%,积累部分约为21%。因人口多,所以消费大,积累小,而这点积累又要分摊在这许多生产部门,觉得更小了。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控制起来,使消费的比例降低,同时就可以把资金多积累一些。”(1957年,马寅初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正是中国1950年和196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在改革开放时代恰逢劳动年龄,进入劳动,为改革开放带来了不断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在很长时期里,我国老年化程度并不严重。例如,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少年儿童占人口(0—14岁)比例从36.3%降低到22.9%,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从59.3%提高到70.2%,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从4.4%上升到7.0%。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在社会抚养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负担减轻的条件下,产生两个潜在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即所谓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蔡舫,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2)材料二、三在人口问题上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人口政策制定有何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各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借鉴哪些有益的经验。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泰西各国,昔日惟英以求水师称雄,今则德、俄皆练水师与英抗衡。日本之船炮军械师法西人,亦骎骎有争霸海上之意。中国理有余而力不足,自来办理交涉事务,如津案、滇案诸大事,率以将就了结,盖因我国之防务未修,而恐猝无以应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
材料二 杨洁篪在《新中国外交60年与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中说:“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以独立自主的崭新姿态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旧中国备受列强侵略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三胡锦涛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蒙的和谐世界。”
(1)从材料中你能获取哪些有效信息?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日本能够有“争霸海上之意”的原因。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基本外交方针有哪些?试列举20世纪70年代前期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参观人数多达630万人。14000件展出品如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想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无限想象力的科技成果……
——摘编自“互动百科”
材料二1851-1915年世界博览会主要展品一览表(部分)
材料三
材料四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罐,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摘编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的优势。
(2)据材料二,比较中西方展品的主要差异。若进行历史研究,材料二、材料三中哪一则史料可信度更高?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 (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一一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四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教版)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3分)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 (3分)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分)
(3)透过材料三,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4分) 日本近代化的特点有哪些?(2分)
(4)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材料二五更里,天将明,鸡声报晓。……从今后,抖精神,大家振作。富出钱,贫出力。事事认真。那日本,三十年,转衰为盛。我中国,能改变,怎不如人。兴学堂,讲工艺,农商矿产。保利权,争国体,不让毫分。外洋人,虽强悍,并非神怪,怎见得,我中国,不可相争。……作一段,吧五更,唤人治梦。惟愿的,我中国,永升太平。
——1904年,陈独秀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叹五更一伤国事也》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4)“五更里“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提出了救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