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
|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
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试分析秦始皇封山的最主要目的是( )
|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 |
| 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
法国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中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 B.实现了国家统一 |
|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 D.创立三公九卿制度 |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谪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大宗、小宗间有血缘关系 |
|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
| C.各级政权为一家一姓所掌控 |
|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甲骨文中描述分封制的是( )



A B C D
| A.四手共抬一 | 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
| C.阡陌纵横之农田 | D.执干戈以卫社稷 |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
|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