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予以表彰”。由此可见,秦始皇主张()

A.书同文 B.度同制 C.车同轨 D.行同伦

“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B.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或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走向崩溃
C.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D.春秋时期礼乐制度逐步走向崩溃

“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A.中共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看到到工农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