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外文言小段,回答问题。(4分)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2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国君。②涓人,近臣。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分)
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捐: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你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各题。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特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候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泾州卒以折支①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
拜枢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②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
(选自《宋史·胡宿传》)
【注】①折支:军饷。②颛:通“专”。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左右复问 辟:使……避开 |
B.宿取具狱繙阅具:准备 |
C.而执平民以告也执:捉住。 |
D.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捍:抵御。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胡宿尽职为民的一组是
①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 ②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
③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④筑石塘百里,捍水患
⑤既置于法,乃命劫三司吏 ⑥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②④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宿办案慎重,讲究方法。他在宣州做通判时,遇到一个将“囚犯”判为死刑的案子,经过单独审问,并查阅案宗,终于弄清事情真相,原来是一桩冤案。 |
B.胡宿为官刚正,对错误敢于批评。湖州前任太守花巨资兴办学校,下属官员当时不说什么,待其离任后则怀疑其中有欺,胡宿对他们进行了严厉责备。 |
C.胡宿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正直敢言。泾州士兵因军饷迟发煽动作乱,胡宿认为士兵确实有罪,而有关官员和庇护三司吏的包拯也有罪,应一并处罚。 |
D.胡宿洞察事物,明辨事理。赵滋担任守边官员以来,因一些小事南北不断发生摩擦,对此,胡宿主张“外和”,由地方官员用文书向对方辨明即可,不必动用武力。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
(2)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日:“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日:“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日“吾不忍见祸速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日:“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日:“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日:“计安出?”盎对日:“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黢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日:“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日:“何哉?”邓公日:“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日:“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殃及 |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擅:擅权 |
C.绐载行市绐:欺骗 |
D.吾亦恨之恨:痛恨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洼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能。 |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
D.汉景帝听信爱盎的话杀了晁错,并未达到使吴楚七国罢兵的目的,还使天下之士不敢再直言进谏,汉景帝极其懊悔。 |
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年八岁,遇宋豫州刺史殷琰于涂,琰异之,要就席,云风姿应对,傍若无人。少机警有识,且善属文,便尺牍,下笔辄成,未尝定藁,时人每疑其宿构。
沈攸之举兵围郢城,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儿,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书入城。城内或欲诛之,云曰:“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心如荠。”长史柳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高祖纳齐东昏余妃,颇妨政事,云尝以为言,未之纳也。后与王茂同入卧内,云又谏曰:“昔汉祖居山东,贪财好色,及入关定秦,财帛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范增以为其志大故也。今明公始定天下,海内想望风声,奈何袭昏乱之踪,以女德为累。”高祖默然。云便疏令以余氏赉茂,高祖贤其意而许之。
天监元年,云以旧恩见拔,超居佐命,知无不为。高祖亦推心任之,所奏多允。事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子良尝启齐武帝论云为郡。帝曰:“庸人,闻其恒相卖弄,不复穷法,当宥之以远。”子良曰:“不然。云动相规诲,谏书具存,请取以奏。”既至,有百余纸,辞皆切直。帝叹息,因谓子良曰:“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齐文惠太子尝出东田观获,顾谓众宾曰:“刈此亦殊可观。”众皆唯唯。云独曰:“夫三时之务,实为长勤。伏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对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擿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
二年,卒,时年五十三。高祖为之流涕,即日舆驾临殡。敕赐谥文。
(选自《梁书·卷十三》,有删改)
【注】①藁(gǎo):草稿。②擿(tī):挑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定藁,时人每疑其宿构宿:平时 |
B.卿定可儿,且出就舍且:将要 |
C.云便疏令以余氏赉茂赉:给予 |
D.不复穷法,当宥之以远宥:宽容 |
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范云言行“切直”的一组是
①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②奈何袭昏乱之踪,以女德为累
③云动相规诲,谏书具存④起居佐命,知无不为
⑤伏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⑥官曹文墨,发擿若神
A.①②⑥ | B.②③⑤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云机智敏锐,富有文才。他熟悉书信款式,从不打草稿,落笔便文不加点;担任选官之职时,他面对满门宾客的提问,应答自如,使得众多宾客渐散儿不再阻塞门庭。 |
B.沈攸之命令范云去城里送信,范云虑及年老的母亲及幼小的弟弟的性命都悬在沈氏手里,迫不得已儿顺从。即便城里有的守军要杀死他,范云也心甘情愿,视死如归。 |
C.齐武帝误以为范云只是一位卖弄权势的平庸之辈,但在萧子良切实有据的解释后,齐武帝对他的看法有了改变,也不赞同萧子良派范云出任郡守的建议。 |
D.范云生性颇为激烈率直,缺少威严持重,对于是非的态度,都直接表现在行为上,因此,有的士大夫就轻视他。不过,高祖却赏识他,在他死后,为之流泪,还亲临吊唁。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年八岁,遇宋豫州刺史殷琰于涂,琰异之,要就席,云风姿应对,傍若无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的目。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萧鸾遣鲁康祚、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勒甲士三千击之。时康祚军于淮南,永舍淮北十有余里。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即夜分兵二部,出于营外。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之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祚、公政等果亲率军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祚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焉。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祚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高祖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径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锋锐。聪、藻徙为边民,永免官爵而已。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萧衍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治民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迁左将军、南衮州刺史。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年逾八十,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节选自《北史·傅永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谦让。 |
B.萧衍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谋求。 |
C.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埤迎击。 |
D.贼俯射永,洞其左股射穿。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现傅永有“气干”(气魄和才干)的一组是
①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②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③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④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锋锐
⑤永出箭复人,遂大破之
⑥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永年轻时虽然勇武过人,但缺少学问。有朋友给他一本书,他竟然不理解,答不出朋友从书中提出的问题。 |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准确。他摸准了入侵之敌的心理和行动规律,巧置迷惑敌人的 标记,并设伏兵,一战而大获全胜。 |
C.傅永临阵作战勇敢,七十多岁时还亲自率兵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敌人用箭把他的 大腿射伤,他拔出箭继续战斗,把敌人打得大败。 |
D.傅永具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中山王元英东征钟离,上表请求让傅永为将,未得到朝廷允许,对此傅永颇有怨言;八十多岁了,他还能骑马射箭弄矛。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徒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立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令来自诣,此罪人也。”连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选自《汉书·卷七十一》)
【注】旐(zhào):上面画着龟蛇的旗子。②襜褕(chānyú):古代一种较长的单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捕盗贼,督课郡国课:考核 |
B.收捕,皆伏其辜辜:罪过 |
C.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纳:采纳 |
D.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明:通晓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隽不疑谙于“刚柔之道”的一组是
①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②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③不疑为吏,严而不残④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
⑤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史收缚⑥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④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隽不疑拜见暴胜之时,举止高雅从容,谈吐不凡,使暴胜之深感敬佩,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 |
B.隽不疑做京兆尹时,审理属县案件多有平反,这也与他的母亲有关。囚犯中如果没有能够被释放的,他的母亲就会很生气,并因此不吃饭。 |
C.因为卫太子获罪于先帝,逃跑在外而不接受死刑,而如今才来到皇城自首,所以隽不疑认为他有罪,命人当场拘捕。 |
D.隽不疑处理大事的才能在朝廷中很受官员们的钦佩,官员们都觉得赶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隽不疑,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